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總是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現,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可能相遇,但有的人卻只會跟自己擦身而過,好像與自己無關。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奇妙無比,雕塑家李紹忠(Joe)將自己對緣份的理解融入金屬雕塑作品中。細長的金屬線,成為他創作的重要材料。因緣際遇,修讀雕塑課程的經歷,成為他走上雕塑藝術之路的一個契機。

工科出身的Joe,中學畢業後到工廠當工模技工,後來到了電子零件公司做品質檢查員。「在電子零件公司工作時,觀察到一些師傅將一些沒用的線丟在一邊,我就撿起來。逐漸發現這些廢棄電線裏的紅銅原來是很好的材料,火燒後可以變成不同的形狀。」自此之後,他開始嘗試用紅銅線進行創作,發現了當中的樂趣。這一根根銅線,亦成為他學習雕塑的契機。

而立之年踏入校園

Joe自認讀書不多,年紀輕輕就踏入社會工作,和普通人一樣,每天過著營營役役的生活,結婚、生子、養家,「藝術」對他而言是很遙遠的事物。過去用銅線製作出一些小首飾,在市集中擺賣,充其量只是賺錢的工具和自己的個人喜好。直到四十而立之年,他才再度踏入校園,完成了雕塑專修課程,從此改變了他人生的路向。他發現,原來在過去模具設計技工工作中學到的不同類型的機器運作和知識,如鑄模、打磨工具、金屬木材等物料的應用等,都有助於雕塑創作。


Joe的《人生路上》作品系列。(陳仲明/大紀元)
Joe的《人生路上》作品系列。(陳仲明/大紀元)

在Joe的創作中,有一系列作品名為《人生路上》:「很多作品是自己、別人的經歷,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人生路上》是我自己最喜歡的一件作品,都算是我們的經歷。」當中經典的設計包括一盞明燈,照亮著人們走向未來的路。Joe在創作這一作品時,腦海中有一個原型,他感恩地說:「對我來說,這盞明燈代表著亦師亦友的嚴惠蕙,她鼓勵我讀雕塑專修課程,她是我生命中比較重要的人。」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讀藝術期間,他第一次系統性地接觸了速寫、石雕、木雕、泥塑等基本功,又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立了「雕塑型社」,並加入了香港雕塑會。

認識石雕和木雕

過去全然陌生的領域——雕塑,在此時此刻為Joe打開了一扇大門。在雕塑藝術史上,有著輝煌的歷史時刻,耐得住千年歲月洗禮的石雕工藝,匠人們以高超的技藝,雕刻出一座座神像、神獸、廟宇。雕工精細的木雕,在廟宇中的陳設、古樸的家具中展現,令人讚嘆不已。透過系統的課程學習,Joe進一步認識了雕塑的歷史,並學習了基本的木雕、石雕技藝。


Joe的木雕作品「原生」,寄語眾人珍惜香港原生的樹木,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網頁)
Joe的木雕作品「原生」,寄語眾人珍惜香港原生的樹木,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網頁)

從傳統工藝中汲取養份後,Joe在2017年參加了「原木雕刻計劃」,利用嘉道理農場中的廢木雕刻成木雕作品。他選用了樟木製成一張樹葉形態的椅子,喻意鼓勵人們放慢腳步,在湖邊坐下,欣賞大自然帶給人的一刻寧靜。他的另一個用鳳凰木雕刻的作品,將颱風吹襲仍倖存的樹幹,雕刻成一隻準備展翅高飛的麻鷹,寄語眾人珍惜香港原生的樹木,表達自己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Joe的木雕作品「聆聽大自然」,鼓勵人們放慢腳步,在湖邊坐下,欣賞大自然帶給人的一刻寧靜。(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網頁)
Joe的木雕作品「聆聽大自然」,鼓勵人們放慢腳步,在湖邊坐下,欣賞大自然帶給人的一刻寧靜。(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網頁)

石雕對於Joe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認為:「石雕是一門很不容易的工藝,每次製作時,都要『全副武裝』,要學會保護自己,留心不要吸入細小的粉塵。」他非常欣賞傳統的石雕工匠,精細的雕塑寄託著一種對神明、祖先的敬畏。他提到,早前有朋友邀請他幫助修復跑馬地天主教墳場中的一個墓碑,墓碑上有一個天使的雕像,其中手指被超強颱風「山竹」吹斷了,需要以1比1的比例復修。參與修復的過程令Joe十分難忘,他體會到石雕工藝的繁複及面對的困難,每一個環節都要精準打磨,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將對生命的思考融入雕塑作品

修讀雕塑課程後,Joe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他辭去了多年的工作,2011年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HK Carbon」,全職投入雕塑藝術工作。


Joe於2011年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JCCAC網頁)
Joe於2011年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JCCAC)設立了自己的工作室。(JCCAC網頁)

學習了多種雕塑工藝後,Joe表示自己最為擅長的還是銅線雕塑。他喜歡用銅線製作人物、花草、樹木、小屋,用銅線製作出來的樹枝栩栩如生,每一個作品都寄託著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思考。他指著其中一個以「緣份」為主題的作品說:「你看這裏不同位置都有不同的人,只要他們有緣份,只要轉幾個彎,都會遇見。這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很有緣份的人就會碰面。」在人生的路上,我們不知道將來會遇到甚麼人、甚麼事,唯有懷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一切。


以「緣份」為主題的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以「緣份」為主題的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Joe的「樹屋」作品,代表了他兒時的夢想。(陳仲明/大紀元)
Joe的「樹屋」作品,代表了他兒時的夢想。(陳仲明/大紀元)

Joe的另一個較為經典的作品是「樹屋」,這是他兒時的夢想,如今透過雕塑作品展現出來,寓意有一個自己獨立的空間,心靈放鬆的好去處。童年總渴望有一個把自己藏起來的地方,如今可以親手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樹屋」,Joe認為這已經實現了自己童年的夢想。


Joe運用金屬線創作的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Joe運用金屬線創作的作品。(陳仲明/大紀元)

*********

除了近期在雍廷序畫廊舉辦的「思情・畫意」聯展中展示的樹木作品外,如今Joe正在創作新的花樹系列作品,為新的展覽籌備,表達「希望」的涵意。他說:「我想藉開花的樹寓意正在康復的香港,再艱難我們都不能放棄希望。」◇


廢棄電線裏的紅銅可以塑造成不同的形狀。(陳仲明/大紀元)
廢棄電線裏的紅銅可以塑造成不同的形狀。(陳仲明/大紀元)


Joe計劃創作更多的花樹作品,寄語希望。(陳仲明/大紀元)
Joe計劃創作更多的花樹作品,寄語希望。(陳仲明/大紀元)


Joe說:「我想藉開花的樹寓意正在康復的香港,再艱難我們都不能放棄希望。」(陳仲明/大紀元)
Joe說:「我想藉開花的樹寓意正在康復的香港,再艱難我們都不能放棄希望。」(陳仲明/大紀元)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