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上月底以防止「起底」為名,計劃收緊公司查冊措施,首階段不再向公眾提供公司董事的住址及完整身份證號碼,但引起工、商、傳媒等業界的憂慮,為工作增大難度,更恐造成重大監察漏洞,令投資者及貿易夥伴對本港營商的信心下降。
今日(9 日)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熱血公民成員鄭松泰批評,政府收緊公司查冊安排,令本港市場規範程度倒退至60年代,等於變相鼓勵不法份子設立空殼公司、避稅、洗黑錢等,對律師、會計、核數、清盤等行業都有影響。
房地產代理業聯會榮譽主席郭德亮,今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公司董事資料很重要,因為業界日常工作如買賣物業等,需要了解有關公司的情況。他指出,過往就曾發生過假業主問題,擔心日後若無法查閱有關資料,則有一定風險,對交易雙方亦欠缺保障。若涉及到洗黑錢,則可能會對買賣雙方或租客造成損失,亦有機會違反地監局守則。郭德亮希望政府三思,若要實施該措施,也應將行業納入豁免之列。
執業律師林志釉亦在節目中表示,地產買賣過程可以交由律師樓負責核實身份,但如果只能有限度查冊,律師樓很難做到核實工作,對各方都有風險。而根據新修訂,可查冊人士不包括律師及部份公眾人士,故業界可能需要修改實務守則。
香港會計手足工會:嚴重影響會計工作
香港會計手足工會代表,今日向香港會計師公會遞交請願信,指出新安排將嚴重影響會計師的工作和公眾持份者的利益。
工會指出,會計專業人士須為客戶盡職審查、提防不法行為、備存有關交易紀錄,以及提交可疑交易報告紀錄等,在履行職務、打擊洗錢、恐怖份子資金籌集等方面,也扮演重要角色。而要達到上述目標,公司查冊必不可少。
工會解釋道,若不能完整披露身份識別號碼,會計師未必掌握足夠資料,做進一步查冊,例如法律訴訟查冊等;而若不能透過住址資料了解董事之間是否有聯繫,或取得關聯人士的線索,則辨認關聯交易與可以交易的難度會加大。
因此,工會促請會計師公會向政府反映業界憂慮,並就查冊提供適當指引,以免業界因無法完整查冊,陷入不能完成核數工作或法例要求的兩難局面。
國際商會憂香港變成不公平不透明市場
「國際商會 — 中國香港區會」向《立場新聞》表示,已於4月7日去信立法會,並附上該會2013年曾就此提交給政府的反對意見。
商會指從新聞報道中得悉此事,質疑政府此前曾收到該會的反對意見,但在今次改變查冊安排前,仍未有向該會進行諮詢。
商會在意見書中指出,雖然政府以私隱為由修改查冊安排,但《公司條例》規管有限公司的目標及重要性亦相當重要。因此商會認為,保留公眾人士查閱公司董事及秘書姓名、住址及身份證號碼的權利,始符合公眾利益。
該會強調,政府倉促推行此措施,會對本港的營商環境、吸引投資構成負面影響。新機制會令查核工作受到嚴重窒礙,影響正常商業運作,但又對暗中進行的可疑營商活動流於寬鬆。
他們擔憂,香港將會變成一個不公平又不透明的市場,最終只會使投資者和貿易夥伴對香港的營商信心下降。商會希望政府恰當處理有關規例的草擬,以免本港不再被視為國際營商的優選地。
缺完整身份證號碼 董事身份難核實
外界關注在政府收緊查冊的制度下,公眾難以辨識及核實公司董事的身份。
由於公司註冊處接受以非身份證或護照上的姓名,註冊成為公司董事,亦未規定每次註冊必須用相同姓名,導致同一人可用不同的姓名組合註冊,造成大量「分身」的董事紀錄,當中包括不少高官和富商。
《立場新聞》舉例指,今次力挺收緊公司查冊的財庫局局長許正宇,以「HUI, CHING YU 許正宇」和「HUI, CHING YU」2組名字註冊為金發局、按證公司、香港國際主題樂園及港鐵等6間公司的董事。行會召集人陳智思以「CHAN, BERNARD」、「CHAN, BERNARD C S 陳智思」等6組包含中英文名、洋名和縮寫的姓名,註冊成為75間私人公司的董事。紫荊黨創辦人之一的卓悅控股主席陳健文,則以4組姓名註冊為113間公司的董事。
現時公司註冊處的查冊系統,可以用身份證號碼的字母及首6位數字搜尋董事紀錄,系統會列出該號碼的所有結果,因此無論顯示再多姓名組合,都能夠百分百確定是同一人。
然而,如果像政府早前宣佈的那樣,遮蓋董事的部份身份證號碼,只留英文字母及首3位數字供查閱的話,將無法核實相關董事是否為同一人,恐將造成重大漏洞。
各業界指業務將受不良影響
前會計界立法會議員梁繼昌認為,對於董事「同人不同名」,甚至改名的情況,業界或需要再用其它方法證明,做額外工序,加重負擔,費時失事。
職工盟總幹事蒙兆達表示,曾多次透過董事查冊找到欠薪僱主經營的其它業務,成功幫助僱員追薪。他憂慮日後查冊時,若出現多個姓名相似紀錄,則會令核實身份難度大增。
調查上市公司多年的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早前指出,公開董事的完整身份證號碼,是讓公眾知悉其身份的唯一途徑。他直言,若政府容許董事隱藏證明其身份的資料,則會削弱記者及民間研究的調查工作,或會導致貪污、詐騙或其它罪案的發生。
記者協會主席楊健興批評,收緊查冊令資訊透明度大降,亦令社會更易藏污納垢。他坦言,傳媒採訪和報道可以大膽假設,但必須小心求證。如若日後無法透過公開資料確認董事身份,則採訪調查的道路就被堵住了。他直言,政府收緊查冊後,最終得益的是一些有意隱瞞的人,相信政府推出查冊的原意不應是這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