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造假,可能多數人都會先想到中國,雖然造假的現象並非是中國所獨有,但中國的造假現象更多卻是不爭的事實。說到這個造假,我倒想起一位朋友跟我說過的一句話,她說她爸爸跟她說,「在中國,除了假牙是真的以外,甚麼都是假的。」當然,這只是說笑話,不過,她爸爸也是中共的一位老將軍,能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中國造假的程度。但是,中國的各種造假確實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幾乎是無孔不入,而且,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會成為被造假的對象。

前段時間,上海的一位大學生,發現自己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一家公司的董事長,而一家中共的小央企則發現,自己旗下竟然冒出了上百家的「子公司」、「孫公司」?這到底都是怎麼回事呢?

復旦王同學丟身份證後成了董事長發現

今年的3月15日,復旦大學的王同學,收到了一條支付寶推送的企業貸款廣告,顯示他是深圳市格創嘉科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是,讓王同學奇怪的是,他從來沒有註冊過這麼一家公司。

後來,王同學想起三年前自己曾經丟過一次身份證,當時只是補辦了一張,沒報案也沒掛失。而工商檔案上的信息顯示,在王同學的身份證丟了兩個月之後,深圳格創嘉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等,就變更成了王同學。

對於為甚麼會被盜用身份,有行業人士解釋說,主要目的是,如果企業出了問題,企業的主要經營者能夠「金蟬脫殼」,尤其是一些違法企業最喜歡用這招。

目前,這位王同學已經報警,並把情況反映給了深圳的市場監管部門。但是,監管部門要求王同學必須本人親自到場註銷企業。但是,讓人不明白的是,當初更換法定代表人時,為甚麼在王同學本人不在場的情況下,一張身份證就可以辦理呢?

一家小央企 名下多出上百冒名公司

除了偷用他人的名字開辦企業之外,還有大陸企業冒用中共央企,就是中央直屬企業的招牌。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2021年2月5日,中海油資訊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發佈聲明,稱其名下的8家全資子公司都是虛假公司登記,公司並不知情也從未同意或授權,這8家虛假子公司以及下設的公司,一切行為都和中海油資訊北京公司無關。

不僅如此,通過查詢國家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和天眼查等平台,發現這8家虛假公司已各自開展了多項投資業務,而且「子生孫」「孫生子」,彼此關聯,不斷延伸,竟梳理出了120多家企業。在工商資訊中,這些「子公司」、「孫公司」都歸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名下,搖身一變就成了所謂的「央企下屬企業」。

如果不是因為有合作夥伴詢問,中海油資訊北京公司,可能到現在都不知道自己名下有這麼多的冒牌公司。這家註冊資本1,120萬元的通信、互聯網資訊服務公司,規模不大,合作夥伴相對固定,因此一聽說名下有幾家子公司,立刻引起警覺。

該公司目前已經報警,同時向8家虛假子公司登記所在地的市場監管部門舉報,申請進行股權凍結。該公司還在法務部門的建議下發佈了聲明,將8家虛假掛靠公司的名稱和工商資訊一一公佈,以免造成更大的影響和損失。

這個發表聲明的效果還真是立竿見影,當時,有一家企業正打算購買其中一家虛假掛靠公司,剛完成訂金支付,看到聲明後迅速報警,按照和中介公司談好的價格,這筆交易共需花費700萬元,其中300萬是企業過戶費用,另外400萬,據說會給到這個假公司「掛靠的央企」,也就是中海油資訊技術(北京)有限公司,但顯然這只是個幌子。

這家企業因為報警及時避免了損失,但是一些有類似經歷的其它公司,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例如,在2015年~2016年,眾信財富資產管理(天津)有限公司打著「央企股東」「百億註冊資金」的旗號,以高息為誘餌,發售「眾信寶」系列理財產品,受騙者不計其數,在2016年12月被天津市濱海新區公安局立案偵查。

兩個月後,該公司所謂的「央企股東」之一,瑞寶鼎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將天津自貿區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告上法庭,稱其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註冊了子公司,準備撇清和冒名子公司的關係。

但諷刺的是,瑞寶鼎盛也不是真央企,其控股股東之一是中國瑞寶國際合作有限公司,自稱是「中央企業」,但已被中共最高法院公示為失信公司。

假扮央企有何好處 中信信託都受騙?

那麼,為甚麼很多企業願意花大價錢掛靠央企?假扮央企有甚麼好處?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掛靠央企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獲得金融機構和投資者的信任,大肆融資,而一旦出現違約,背後的真央企立刻站出來進行澄清或切割,而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卻損失慘重。就連中信信託這樣的大機構,都難免踩雷。

2017年12月,中信信託和青龍滿族自治縣恆泰實業簽訂《信託貸款合同》,約定提供5億元貸款,貸款期限10年,貸款年利率為6.5%。

借錢的時候,恆泰實業還是妥妥的國資控股背景,但是借錢1年多以後,除了持股10%的青龍滿族自治縣卓盛公路管理有限公司,其它股東全部變成了個人背景的公司。

尤其是持股85%的恆泰曹妃甸能源有限公司,在2019年6月的時候,公司股東從原來的中國海外控股集團,變更為一家個人股東背景的公司。而恆泰實業正是在同一個時間點,沒能按期還息,從而構成違約,被中信信託告上法庭。

另一家持股5%的中海外能源集團,原股東為中國海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11月,其股東也變更為一家個人持股公司。

此外,恆泰曹妃甸能源和中海外能源集團,還和多家爆雷的P2P平台有直接關聯,和爆雷通過票據私募詐騙35億的華領資產公司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華領資產也一直對外宣稱它們是央企背景。

在這場5億的借款官司中,無論是借款企業,還是擔保企業,在2017年控股的股東都是中國海外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然而,這家企業曾在2016年被《北京青年報》報道為「假央企」,後來,雖經企業方出具資料證明「中海外控股系國有企業」,但神秘股東一直不為人知,各個工商查詢平台也已遮罩,所謂的國企身份實在讓人猜疑。

在去年11月時,雖然法院判決中信信託勝訴,恆泰實業需要償還中信信託借款本金5億元以及利息、複利等,但目前,恆泰實業和恆泰曹妃甸能源都已成為失信人,所以中信信託壞賬的可能性很大。

掛靠央企形成產業鏈  出了問題「免費平移」

此外,掛靠國企或央企,也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在網絡上通過簡單檢索,就能拿到多個提供掛靠服務的業務電話。而且,他們的廣告詞也都很一致,比如,「讓民企享受央企、國企待遇,提升股東背景,增強談判優勢,獲得更高的融資和授信,投標、承接專案更有底氣!」

據中介介紹,掛靠市場早就存在,但這兩年開始明碼標價,價格從160萬到1,000萬不等。其中,掛靠國企3級子公司的價格是一年160萬,掛靠央企基本在450萬以上,第二年如果繼續掛靠,按照市場價格再定。但大多數這類企業都不會掛靠同一家超過一年,所以會頻繁更換股東資訊。

另外,掛靠方在簽署《居間服務協定》並支付代理機構定金後,再和國企簽署《企業股權代持協定》,代理機構會將蓋有國企公章的協議拿過來,雙方並不需要見面。

而《企業股權代持協議》的核心條款基本一致,那就是:國企僅為代持,不享有股東權利、不參與經營、不承擔責任;掛靠方獨立營運、自負盈虧,不得損害國企利益。

那麼,如果掛靠後被國資方發公告澄清關係怎麼辦?

多家中介機構或掮客都表示:如果不是因為自身原因被國資切割,可以免費平移。平移的意思就是,在當前央企體系是幾級的子公司,轉移到另外一個央企體系仍然是相同級別的子公司。相關條款,在《企業股權代持協議》上有所約定。

掛靠完成後,被掛靠的企業負責人數百萬入賬,而掛靠的企業也有了招搖撞騙的招牌,萬一出事,自然是央企聲明、切割,承擔責任的就都是「臨時工」。

以上的企業身份亂象,不過是大陸種種社會亂象的一個縮影,它也傳遞出幾個層面的訊息:

首先,央企成為掛靠目標,無非是因為其背後的信用和資源優勢,尤其在建築和金融行業,央企能迅速獲得政策和融資的便利,所以這兩個行業也就成為了「假央企」的重災區。

其次,在大陸,違法成本太低,但是維權成本卻太高。所以,即使企業身份被揭穿,很多時候只要改頭換面就能繼續生存,影響不大,而受害者要想討回一個公道,不僅只是程序複雜,因為造假普遍、手段隱秘,有時無法還原最初的真實情況。

「假作真時真亦假」,從這個明碼標價、運作有序的公司掛靠產業鏈中,我們也可以加深理解一點,那就是,在中共治下,似乎一切皆可冒充。@

策劃:許巧茹、宇文銘
主播:蔚然
撰文:高紫檀、財商經濟研究所
剪輯:大中
監製:Ingrid
粵語配音:Ada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