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零時一到,「劈劈啪啪」的爆竹聲便會此起彼伏。在辭舊迎新之際,人們用爆竹來驅魔、避邪、送瘟神、迎新年。你知道嗎,古時的爆竹,真的是爆「竹子」。
「爆竹」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民間又稱之為「爆仗」 、「爆竿」、「炮仗」、「鞭炮」等。
古時,人們把竹子鋸成一段一段的,保留兩頭的竹節,並把它們扔進火盆裡。竹節受熱後,密封在竹節里的空氣就會膨脹,最後「啪」的一聲,竹子爆裂開來。「爆竹」 這個名字,就是這麼得來的。
清朝《通俗編·俳優》中記載:「古時爆竹,皆為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人們爆竹的目的是要驅逐惡鬼。由南北朝梁宗懍撰寫的風俗故事文集《荊楚歲時記》中記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魈惡鬼。」
相傳很久以前,在中國南方的深山中有一種怪物,名叫「山臊(音『掃』)」,身子一尺多長,只有一條腿,跳著走路。人若遇見它,就會得病,發寒發熱。
一天,幾個山民到半山腰上砍竹。他們餓了,便找來一些乾枯的竹子煮飯。這時,幾只「山臊」向他們走來。山民們十分驚恐,然而燃燒的竹節發出的「噼噼叭叭」聲,嚇住了「山操」不敢靠近。見此,一個機警的山民又往火堆裡多添加了一些竹節,爆裂聲更加響亮了,那幾隻「山操」嚇得躲路而逃。
後來,每年黃曆正月初一的凌晨,人們就燃燒竹節,用以恐嚇「山臊」,以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這個故事記載在西漢東方朔的《神異經》中:「西方山中有人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中,嗶嗶有聲,而山魈驚憚。」
唐朝初年,爆發了瘟疫,有個叫李畋(音「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巨大的聲響和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種裝硝爆竹隨後被稱為「爆仗」。
宋朝,爆竹改用紙筒扎火藥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來點放,當時稱為「編炮」(即鞭炮)。
從唐宋開始,燃放爆竹便成為各地的習俗。後來,燃放爆竹不再單是過年時為了驅鬼闢邪,而且在喜慶時也會燃放。@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