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累積下來的掃除經驗,加上要準備教授打掃課程的教案,讓我進一步思考自己對於「打掃」這件事的心態轉變。
1. 專注打掃的意志力
我發現掃別人家時,比掃自己家容易專心,後來細細找出原因,發現這其中的差異。
打掃別人家時,面對的不是自己的物品,較不會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大多時候會專心地把焦點放在要擦的桌面上,而不會注意到桌面上有哪些東西。情感上與物品保持距離,是打掃時不會分心的關鍵。
2. 養成不須思考的 短時高效打掃法
到別人家打掃時,如果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裏達到最高清潔效率,工作步驟就必須細分到每一個步驟都簡單到不需要多想。
客戶每次在我打掃前,已經決定好當次的工作內容,我就只需要想著如何實踐客戶的意願,專注在當下,沒有自己的偏好。
同理,自己在家把收納跟清潔分別找時間做,清潔前已經預想好當次的打掃內容,動手清理時,就也會專心在「打掃」這件事上。如果悠哉地研究新的工具,注意力就會放在使用的感受,打掃工作會變得拖拉。
3. 定期定時打掃 會越來越乾淨
如果我每週固定前往打掃某些客戶家,這些家通常都會逐漸地變得更加乾淨,再加上客戶的信任,工作內容也會擴展到整理收納。此時改成隔週打掃一次,就足以「維持現狀」。所以定期定時的打掃,環境看起來似乎沒有太大變化,但維持現狀其實是個動態的平衡。「維持」這個持續性動作,也不全然是連續不斷地。
以我自己打掃自家為例,如果是日常「維持現狀」的清潔程度,會分幾次輪流打掃不同區域,每次大約1到2小時即可完成。
如果是想徹底地打掃,家具要移開、椅腳底要擦的這種掃法,其實也是客戶教會我的。我自己家的電腦椅從來沒有放倒來擦輪子,但是偶爾會把濕布鋪在地上,把每個輪椅腳來回滾過抹布幾次,或是跪趴在地上將椅面下的部份擦拭一遍,對我來說這就夠徹底了。
4.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很多家具周圍佈滿灰塵,是大家容易忽略的地方。為了避免這種情形,我家的家具我都可以自行搬動至一步的距離,這是當初購買時就考慮過的,重量都不超過20公斤,而且都不加裝玻璃櫃門。如果需要搬動超過一步距離時,再請外子協助。
打掃時要搬起家具,將原本家具底下的地板擦拭乾淨,以及擦拭平常擦不到的家具背面與側面,或許還有頂面與裏面。打掃完再把家具搬回定位後,空無一物乾乾淨淨的家具,往往會促使我捨得出清一些東西,然後才把留下來的物品放回家具上。
如果很介意木頭地板可能被刮傷,最好還是兩人一起搬起家具移動。附輪的文件櫃、收納箱、收納推車等等,都是最方便移動的。但是若是把原有櫃子加裝輪子時,要考慮櫃子放滿時的重量還推得動嗎?甚至也可能因為重量集中在四輪而壓壞地板或壓壞輪子。
5. 乾淨與否自己說了算
從打掃客戶家領悟到的,還有不要比較的平常心。
有些人會好奇別人家的日常情形而詢問我細節,我很難回答這類問題,除了覺得有違專業道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是依照客戶的視角進行打掃,客戶如果覺得不用清理,我也就不會去執行。對於我而言,客戶的需求會擺在第一優先,打掃原則才是其次。
即使是我遇過最乾淨的家,主人也不會認為自己家是最乾淨的。每個人都不會是最乾淨的那個,也不會是最髒亂的,因為每個人打掃的重點都不會完全一樣。
重新建立與物品的關係
在每天、每週、每個月的打掃過程中,可以漸進式地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係、自身的需求,以及多少物品量才能讓家裏維持整齊、舒適的狀態。
轉換對於髒東西的思考方式
當我們看到灰塵時,通常會覺得灰塵、污垢很髒、很煩,但也可以當作一種提醒:是不是不常用到這項東西才積了一層灰塵?或是想成灰塵是為了提醒我們該打掃了,才會悄悄出現。
有些人無法容忍地板上有毛髮,覺得地上有頭髮是很不舒服的狀態,但大家有想過嗎?為甚麼對於地上的頭髮充滿厭惡,但是頭髮在我們頭上時,卻是一個很寶貝呵護的東西,怎麼同樣的東西換了地方,就變成如此令人厭惡呢?
通過打掃 重新認識自我
有時我們在打掃的過程中,會發現某些生活中的物品好像有點「礙事」,我們會開始思考是否真的需要這項東西、是否該擺放在這個位置。久了之後,用不到的東西就會從桌面移到架上、從架上收起來,有一天我們就知道該丟掉或送人了。
清掃是個漸進的過程,可以意識到物品如何參與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需求有了正確的認知後,就不會一再爆買、亂買,自然而然慢慢往簡單生活靠攏。
——本文摘編自《日日小掃除,紓壓整理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