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屆的元朗山廈村(山下村)庚子年太平清醮於上周日(17日)落下帷幕,醮會期間,兩隻全新紮作的東莞麒麟備受矚目,瑞獸伴隨著迎神、行香(行鄉)、送神等儀式,鑼鼓聲陣陣,為醮會增添氣氛,帶來好意頭。
資深紮作師傅冒卓祺介紹,今年在庚子年山廈村太平清醮期間舞動的麒麟由他所製作,是一種比較少見的類別——東莞麒麟,又稱「圍頭麒麟」或「本地麒麟」。目前在本港,僅存四條位於元朗的圍村舞這種麒麟,包括屏山鄉的山廈村和沙江圍、廈村鄉的新慶圍和十八鄉的白沙村。此外,上水圍在去年「開燈」儀式上,亦重新請來「六腳」東莞麒麟,在廖萬石堂內舞動。
根據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描述,清朝順治年間,張氏宗族祝平祖從事賣鹽生意,由東莞遷到元朗橫州居住,再到山廈村立村,至今已300多年。張氏宗族祝平祖從東莞遷來香港,亦沿襲了舞東莞麒麟的傳統,麒麟主要在打醮期間祭祀祈福及迎賓,並在黃曆新年期間走訪家家戶戶拜年。
立體造型 五彩麒麟皮
為籌備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山廈村邀請冒卓祺師傅紮作兩隻東莞麒麟,對冒師傅而言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東莞麒麟可以參照的樣本不多,在傳統基礎上我也在想如何做得更加出眾一些。」他從山廈村借來上一屆的東莞麒麟作為模板,研究全新麒麟的製作樣式。
東莞麒麟的頭部比客家麒麟大,造型華麗,麒麟角上設有鰲魚,寓意「獨佔鰲頭」。頭部有鳳凰、鯉魚和玉書,為了呈現立體感,冒師傅將原本畫在麒麟頭上的鯉魚等吉祥物以刺繡製作,再黏上兔毛;耳朵、眼蓋等部份均為立體狀,令其舞動起來更有動感。
東莞麒麟皮的製作亦與一般的客家麒麟不同,色彩更加艷麗,冒師傅展示五色麒麟皮上面的圖案:「麒麟皮有1丈6長,即差不多有20英尺,有五種顏色,第一級紅色,雙龍爭珠;第二級黃色,雙鳳朝陽;第三級藍色,麒麟吐玉珠;第四級桃紅色,孔雀開屏;第五級綠色,獅子滾球。這五級寓意五世其昌、五福臨門。」
他強調,東莞麒麟的名貴之處在於其做工精細,面料選用皇宮緞,運用上海傳統刺繡「顧綉」的技巧人手繡成。在麒麟皮表面鑲嵌有5,000塊鏡面,200個鈴鐺,全部都是人手製作。
2020年上水圍廖氏「開燈」期間,暌違逾半世紀的「六腳」東莞麒麟再現眼前,吸引了在場不少人的注意。東莞麒麟為何出現六腳,冒師傅解釋,一般的麒麟兩人舞動就可以,但東莞麒麟皮較長,有的地方(如上水圍)決定增加一人,以防名貴的麒麟皮磨損,「六腳麒麟」因而誕生。
麒麟點睛賦予生命
紮好的麒麟還要舉行傳統儀式方可「活」起來,庚子年黃曆十月初五(12月19日)晚上9時,山廈村張氏後人在張氏祠堂舉行儀式,由村中長老為兩隻麒麟點睛,隨後到訪祠堂後面的大榕樹「採青」。根據張氏傳統,女人和小孩不能參加點睛和採青儀式。麒麟點睛期間,不能響鑼鼓,現場亦需保持安靜。在採青完畢後,方可以響起鑼鼓。
村中父老介紹,過去村民在祠堂舉行點睛儀式後,會出發到十八鄉公庵路的公庵禪師寺參拜禪師爺,第二天早上天光時進行採青儀式。幾年前村民已經將禪師爺的神像請到祠堂供奉,因此今次的點睛儀式不需要深夜到訪公庵禪師寺。麒麟點睛後,寓意麒麟已經賦予生命,可以在打醮期間參與拜神。
移民潮對圍村麒麟的影響
山廈村為了今次醮會,早在數月前就組建了樂隊和麒麟隊,每周舉行兩次練習,為在醮會期間的迎神、典禮、行香、送神等活動中出動做準備。麒麟隊的成員年紀偏大,約在50歲以上。據村民描述,村中過去舞麒麟的風氣盛行,打醮前夕還會邀請東莞師傅前來教學,但在60年代出現移民潮,很多村民移居英國、荷蘭、德國等地,也有不少村民遷出市區工作,因此舞麒麟在村中也日漸式微。10年前山廈村打醮,有不少海外華僑回來,加入麒麟隊工作,但今年因疫情關係,只能依靠本地的村民參與。目前會舞麒麟的一班「老友記」,仍保留著當年的記憶。他們亦希望可以有年青人願意接手,將麒麟文化繼續傳承。
移民潮不僅僅在山廈村,冒師傅表示,上世紀60年代的移民潮,導至不少村民外流,青壯一代學練舞麒麟出現斷層。村落繼而邀請舞獅隊伍前來慶賀村中的盛事,漸漸成為風氣,因此舞麒麟在不少圍村中日漸式微。他描述:「過去新界很多圍頭村都舞東莞麒麟的,蓮花地、大井吳屋村、(元朗)大圍村、水蕉新村等等,好多條村都舞麒麟,但現在舞獅子,主要是很多人移民了,失傳了。」
*********
一連數日的山廈村庚子年太平清醮完滿結束,冒師傅多日來均跟隨麒麟隊參與醮會中各項儀式,能夠用一雙巧手再現東莞麒麟的「英姿」,他亦感到十分自豪。他希望有更多人能夠認識到麒麟的文化,讓傳統繼續延伸下去。◇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