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古名雞籠,位於台灣北端,清朝時改名基隆,面積132.76平方公里,人口36.8萬(至二零一九年十二月)。95%為丘陵地形,東、西、南三面環山與新北市相鄰,僅北面有少量平地與東海毗鄰。基隆港是擁有條件優越的天然深水港,台灣北部的航運樞紐,有台灣頭、台灣北玄關之稱,因多雨而被稱為雨港或雨都。
一七二三年,福建漳州移民入墾雞籠,興建崁仔頂街,為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仁三路的奠濟宮供奉開漳聖王,基隆夜市即由該宮向外擴充。一八八九年,台灣巡撫劉銘傳請林維源總辦基隆築港事宜,奠定築港基礎;一九零六至一九一二年的第二期工程,使基隆港粗具規模,再逐步擴建,有通往日本、中國、東南海等地的定期航線,但以往日本為主。基隆開港後,除了漁業外,因為附近曾是台灣最大煤礦產地,礦業及運輸成為重要的商業活動。追溯台灣鐵道史,多半以劉銘傳興建基隆到台北段客貨運鐵路為台灣第一條鐵路。台灣真正的第一條鐵路,是由八斗子煤礦至基隆海濱的運煤鐵路;第二條鐵路也在基隆,台灣最重要的幾項商品,煤礦、茶葉、樟腦等亦經由基隆港運輸,奠定基隆在台灣經濟的關鍵地位。
基隆港在基隆市中心區,是港灣城市的特例。現有七個行政區,七個附屬島嶼,分別為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基隆嶼、彭佳嶼、棉花嶼及花瓶嶼。唯和平島(舊社寮島)、中山仔嶼、桶盤嶼三島已連為一體,即今日的和平島。
黑鳶Milvus Migrans是基隆市市鳥,俗稱老鷹、老鵰、黑耳鷹,體長約58~69公分,翼長約157~162公分,壽命約28歲。嘴黑色,足灰色,腹部有白色縱斑,尾的形狀和魚尾很像。飛行時,雙翼狹長,尾略呈開剪形,常利用氣流在上空翱翔盤旋,在海洋廣場上,曾有十幾隻老鷹在天空飛翔,景象極為壯觀。疫情發生前,國際郵輪停泊基隆港的景觀,成為基隆港的觀光賣點。
從獅球嶺俯瞰基隆市中心及港區。左方三根煙囪為協和發電廠,市區環繞的水域為基隆港,中央之高架道路為中山高基隆端,遠處外海島嶼為基隆嶼。街道命名與台北不同,主要街道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為路首,並依序加上數字。和、平兩字開頭的路名位於和平島,百、福開頭的街道在百福社區,這種命名方式在台灣各都會中屬於特例。
基隆市的田寮河是台灣第一條人工運河,長約3.5公里,興建工程始於劉銘傳時期,一八八七年完成水道工程。原本有十座橋,少了十二生肖的牛和兔,二零一一年再增建兩座橋,湊足十二生肖的橋名。十二座橋樑建造的年代自日治迄今都有。歷經三位市長修繕改建,故風格迥異。橋名更改,見證了台灣歷史進程的縮影。
日治時期,橋名偏好「天、幸、壽……」屢屢因政治因素而變動地名。財鼠橋連結原名東明橋,許財利市長時改建,並改名財鼠橋。旺牛橋為張通榮市長建的新橋,橋頭沒有設置雕像,只有在橋上圍欄以紅磚砌成牛的抽象圖騰。福虎橋日治時代命名幸橋,台灣光復,改名尚勇橋,李進勇市長改建,改名福虎橋,由書畫大師陶一經執筆,並書刻「河畔疏林靜、園花耀碧空、夜闌孤月白、不過夕陽紅」的詩句。
玉兔橋是張通榮市長建的新橋,十二生肖終於全數湊足。橋頭沒有設置雕像,只有在橋上圍欄以紅磚砌成兔的抽象圖騰,形成張通榮的獨特風格。祥龍橋原名崇仁橋,民進黨籍市長李進勇主政期間進行改建,改名祥龍橋。銀蛇橋建橋歷史久遠,日治時代命名天神橋,光復後改名崇智橋,許財利市長改建,並改名銀蛇橋。寶馬橋國民黨政府時代命名達德橋,許財利市長改建,並改名「寶馬橋」。
吉羊橋日治時代命名壽橋,光復後,改名平等橋,李進勇市長改建,改名吉羊橋。美猴橋原名達道橋,許財利市長改建,並改名美猴橋。金雞橋清領時期名為義重橋,日治時代改名日新橋,光復後,更名自由橋,李進勇市長改建,改名金雞橋,由書法家李梅庵題字:「田寮河上雞、從不向人啼、豈敢辭風雨、甘為指路迷」。富狗橋原名博愛橋,李進勇市長改建,改名富狗橋。喜豬橋原名中正橋,許財利市長改建,改名喜豬橋。◇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