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23日在紀念中共參與韓戰70周年大會上聲稱,韓戰為「美帝國主義侵略」。對此,美國國務院和南韓外交部長、國防部長予以駁斥。
習近平對韓戰是美國侵略引發的說法也引起南韓民眾不滿,有人在南韓總統府青瓦台國民請願問政平台上發起聯署,要求限制「歪曲歷史」的中國大陸藝人在南韓活動。
美韓政要駁習歪曲史實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奧塔格斯(Morgan Ortagus)10月24日在社交媒體推特(Twitter)說:「中國共產黨主張,70年前的韓戰是『爆發』。但事實證明,1950年6月25日,北韓在中共已故領導人毛澤東的支持下侵略了南韓。」奧塔格斯並表示,中共派遣數十萬兵力跨越鴨綠江給朝鮮半島「帶來慘禍」。
南韓《東亞日報》10月27日報道,「美國務院正面反駁外國領導人的發言是非常罕見的,而美方的這一舉動也是對北京強調『抗美援朝』(參與韓戰)以警告美國的正面回應。」
報道中還提到,本月稍早前一份調查顯示,南韓人對於習近平有著強烈擔憂,高達83%的受訪者對於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正確處理國際事務沒有信心,對中共當局持負面印象者從上年的12%增長至75%。
南韓外交部長康京和10月26日表示,「北韓南侵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正向中共明確傳達韓方立場,並採取必要措施。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已有定論,韓戰是北韓南下侵略爆發的,這是無法否認的歷史事實,也為國際社會所熟知。
同一天(26日),南韓國防部長官徐旭出席國會國防委員會的國政監查時也表示,韓戰是北韓在蘇聯和中共的支持下發動的南侵戰爭。
被譽為「百戰將軍」的南韓陸軍中將蔡命新早年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韓戰實質上是世界兩大陣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較量,而對南韓來說,則是一場擺脫赤化(共產黨化)、奔向自由的歷史抉擇。他並表示,當初韓戰若中共未介入,南北韓早已統一,至今朝鮮半島統一的最大障礙之一仍然是共產勢力對南韓的滲透。
根據《韓戰全史》作者、東京大學教授和田春樹的推算,在這場戰爭中,北韓失蹤、死亡或南逃人口約272萬,南韓則有133萬;美軍死亡人數近4萬,而中共失蹤、戰死者達90萬,南北韓因戰爭而離散的家族數超過千萬。
韓戰史實
維基百科顯示,朝鮮半島自1910年起被日本統治,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隨後蘇聯趁機對日宣戰,與美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接受日本投降,佔領朝鮮半島。1949年,美、蘇軍隊先後撤軍,分別將各自佔領區移交給南、北韓政府。
韓戰是北韓金日成在得到蘇聯同意和支持的承諾後,首先越過38度線,對南韓發動突然進攻。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北韓軍以反擊南韓侵略為由越過38度線大舉進攻南韓,當年9月初北韓軍隊幾乎攻佔朝鮮半島全境,聯合國當年7月7日通過決議,組成由美軍指揮的聯合國軍幫助南韓軍隊抵抗入侵北韓軍,一舉反攻,改變戰略態勢,金日成很快陷入絕境。
1951年7月停戰談判開始,按照《日內瓦公約》118條「實際戰事停止後,戰俘應即予釋放並遣返。」但由於二戰結束後,西方盟國將為德國而戰的蘇聯及東歐裔戰俘遣返蘇聯,結果這些戰俘回國後多數立即被處決,因此韓戰的戰俘遣返改為 「非強制遣返」 ,意即由戰俘自己決定去向。但在交換戰俘一事,毛澤東命令談判代表:「一個也不能放!」這句話,使韓戰多打了一年半,中共軍隊多死了十幾萬人。
被俘志願軍的下場
韓戰中共軍隊被俘22,000多人,傷病、凍餓和彈盡糧絕是被俘主要原因,其中近千人因各種原因死在戰俘營中。
據中華民國政府的文件顯示,當時中共軍隊的戰俘中十之八九是在國共內戰被俘的前中華民國軍隊(簡稱:國軍),經過洗腦教育與整編後才正式成為中共軍人。這一類戰俘中有不少人不願意在停戰後回到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國家,共有14,715人選擇前往中華民國(台灣),佔了三分之二。
而剩餘的選擇回大陸的中共軍隊戰俘,他們的命運則成為中共歷次運動下的受害者。這些選擇返回中國大陸的戰俘,最後共有6,064人,被集中到瀋陽以北100公里的昌圖縣金家鎮「歸國者管理處」,每個人都要按照上級佈置的「交代提綱」逐條交代有沒有「投敵」行為。
最終只有30多名連以上幹部、少數傷殘人員得到轉業安排;其他人則一律複員,被遣返回原居住地,並在檔案中註明「控制使用」,還有個別人因為「特務」罪名被判刑。
法廣10月23日一篇報道提到,回鄉之後,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中,戰俘屢遭厄運,被打上叛徒、反黨、特務的標籤……一輩子得不到重用,有的甚至家破人亡。其中一位戰俘,回大陸後曾考入四川大學,但在半年後被除名。還有一名叫李正文的戰俘,直到1982年落實所謂的「平反政策」的時候,中共幹部請在四川省的李正文寫份自傳,他誤以為是另一輪迫害的開始而自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