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監管「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和「自由亞洲電台」(Radio Free Asia)等媒體及對外廣播機構的「美國全球媒體署」(U.S. Agency for Global Media,簡稱USAGM)重新啟動了其「互聯網自由辦公室」(Office of Internet Freedom,簡稱OIF)。「互聯網自由辦公室」於2016年建立,之後被該署領導層關閉。

近年來,「美國全球媒體署」下屬的「美國之音」等媒體遭到了廣泛的批評。尤其是「美國之音」中文部甚至被一些媒體稱為是「拿著美國納稅人的錢的中共喉舌」。此前發生的郭文貴爆料直播被中共利用在「美國之音」的關係和影響力中途叫停的事件,使該問題被聚焦在閃光燈下。

此外,「美國全球媒體署」大約從十年前開始,就設立了旨在打破中共防火牆的專項資金。但批評者稱,由於以自由亞洲電台(RFA)前台長麗比・劉(Libby Liu,劉仚)為首的一些人的故意破壞,讓這項計劃一直沒能發揮作用。

掌控自由亞洲電台(RFA)長達14年的麗比・劉,把「美國全球媒體署」用於突破中共網絡封鎖的資金分散開來,並企圖把「開放技術基金」(Open Technology Fund,簡稱OTF)分離出來並私有化,使美國政府突破中共網絡封鎖的項目,多年來沒有任何進展。

邁克爾・派克(Michael Pack)是特朗普總統提名的「美國全球媒體署」領導人。但他的提名受到了強烈的阻撓,並在參議院被擱置了兩年多。今年夏天早些時候,在經受了民主黨人和一些從不支持特朗普的共和黨人的一連串的、猛烈的批評之後,終於成為「美國全球媒體署」的掌舵者。

2020年6月4日,帕克被任命為「美國全球媒體署」的行政總裁。

就任之後,他大刀闊斧地對「美國全球媒體署」及下屬單位進行了改革,致力於改變包括「美國之音」在內的多個下屬媒體多年來一直面臨外界質疑的局面。他開除了多位包括前「美國之音」台長班奈特、「自由亞洲電台」台長麗比・劉在內的媒體高管。被一些媒體稱為是「清理門戶」。

前「美國之音」台長班奈特被指責隱瞞了因其家屬同中共之間商業往來的利益衝突。

對於重啟「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問題,「美國全球媒體署」在8月18日的新聞稿中說,現在迫切需要能夠幫助互聯網防火牆後面的人們安全訪問網絡和分享信息的技術。

帕克對此表示:「不同於『美國全球媒體署』之前的那些認為『互聯網自由辦公室』應該靠邊站的領導,我認為加強針對互聯網防火牆的規避技術是當務之急。阻止民眾自由訪問互聯網信息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正在資助一系列的互聯網防火牆規避工具。」

在宣佈重新啟動「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同時,派克還正在著手重新建立對「全球媒體署」的規避技術開發工作的控制。之前,「全球媒體署」曾試圖建立一個獨立於「全球媒體署」的部門,稱為「開放技術基金」(Open Technology Fund,簡稱OTF)。

在「全球媒體署」內部,圍繞規避互聯網審查制度的工具和技術的開發,仍有一個核心問題在爭論之中,就是關於是使用開源技術還是閉源技術。

自從「互聯網自由辦公室」作為「自由亞洲電台」的一個項目成立以來,它一直堅定地站在使用開源解決方案的陣營中。

項目的前領導層「我行我素」

「互聯網自由辦公室」堅決排斥任何閉源的互聯網自由工具,這可能是該項目的領導層在去年似乎表現失控的原因之一。

華盛頓政府的記錄顯示,2019年9月,當時擔任「自由亞洲電台」和「互聯網自由辦公室」項目負責人的麗比・劉,以自己的名義將「開放技術基金」作為一家國內非牟利性公司註冊。

麗比・劉是該機構註冊文件中「實益所有人」一欄中的「註冊人」。

「美國全球媒體署」的高級官員堅持認為,麗比・劉沒有得到該機構或任何政府組織的授權將「互聯網自由辦公室」分拆成自己擁有的實體。「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全部預算來自「美國全球媒體署」。

此外,據「全球媒體署」的高級官員透露,「互聯網自由辦公室」還搬出了其在「全球媒體署」總部的負擔得起的辦公空間,並以納稅人出資的租約搬到了華盛頓市中心一個昂貴的辦公區。

此外,據官方稱,「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甚至沒有留下信件轉發地址。「全球媒體署」的官員說,他們不得不親自去尋找「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新辦公室地址。

9個月後,帕克上任,他解僱了「全球媒體署」網絡和「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負責人,包括麗比・劉和一些董事會成員。

現在,正在進行中的一項訴訟試圖使這些解僱決定變得無效,並解凍對「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撥款。訴訟聲稱這些撥款被「全球媒體署」的官員扣留。

該訴訟的律師還聲稱派克沒有權力解僱網絡主管和「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主管麗比・劉,但遭到了「全球媒體署」高級官員的反駁。此外,「全球媒體署」的高級官員說,這筆款項不會從「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預算中一直扣留,這筆款項將按照修訂後的時間表支付。

現在派克已經著手恢復對該部門的控制。

規避互聯網審查制度

互聯網審查機制主要是在中共和伊朗等集權統治下運作。

繞過這些審查機制是西方政府機構和非牟利組織的共同目標,他們試圖通過開放互聯網來賦予專制政權下的公民自由瀏覽網絡的權利,但是如何去做的方式經常引起激烈的爭論。

爭論中的一個主要焦點就是關於,是應該使用開源軟件還是使用閉源軟件(通常被稱為「專有軟件」 Proprietary)。

據「全球媒體署」透露,在開始,「互聯網自由辦公室」將資助每一種類型的一個項目。開放源碼的Psiphon和思科(Cisco)的閉源專有的ACI都是重啟後的「互聯網自由辦公室」的第一批資助目標。

著名人權專家、蘭托斯人權與正義基金會(Lantos Foundation for Human Rights and Justice)主席卡特里娜・蘭托斯・斯維特(Katrina Lantos Swett)在接受《大紀元時報》獨家採訪時表示:「蘭托斯基金會主張為所有類型的互聯網自由工具提供資金,包括防火牆規避工具。」

蘭托斯・斯維特也是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U.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Religious Freedom)的前主席和副主席,並在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教授人權和美國外交政策。

「自由門(Freegate)和無界瀏覽(Ultrasurf)都是大規模防火牆規避工具,過去曾獲得美國政府資助,我們很高興看到未來的獎項能夠頒發給那些經過了嚴格的實地測試和安全審查的技術。」

蘭托斯・斯維特說:「我們還認為,所有接受了資助的「互聯網自由」技術都應該得到持續的全面評估,以確保這些資金被用於最有效、可用的工具的研發。」

「美國全球媒體署」還將「開放技術基金」的實體納入其資金撥款和監管範圍。它和「互聯網自由辦公室」一樣,一直在從事互聯網防火牆規避工具的研發。

開源軟件VS專有軟件

一些專家不同意「互聯網自由辦公室」此前的對於閉源規避技術的教條式的排斥。

為數字業務提供統一雲平台的澳洲公司CoreDNA在其官方網站上對該問題評論說:「公眾可以免費使用和修改開源軟件的原始設計。」「這意味著一個軟件可以被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其他開發人員推斷和疊代。」

CoreDNA關於這個主題的網誌繼續寫道,因此,開源軟件應該具有一個警告標籤。

「儘管一個開放的、面向點對點的網絡工具在理論上值得稱讚,但它可能會讓我們更容易受到流氓開發人員的攻擊,這些開發人員會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網絡。因此開源軟件需要一個警告標籤。」

該公司表示,而閉源專有軟件則不需要那個警告標籤。專有軟件的原始碼「不會與公眾分享,任何人都無法看到或改變。」

在對《大紀元時報》的進一步評論中,蘭托斯・斯維特說:「互聯網自由是人權的下一個前沿」。#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