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結束了他的歐洲之行,不但沒有完成拉攏歐洲共同抗美的任務,反而處處聽到了譴責中共迫害人權的聲音,德國外交部長更直接要求中共撤銷「港版國安法」。
王毅受到了難以想像的冷遇,挪威要提名香港人競逐2020年諾貝爾和平獎,王毅口出惡言,引起了挪威人的強烈反彈。之後,王毅又直接威脅訪問台灣的捷克參議院議長代表團,再度引起了強烈質疑,德國外長直接批評王毅的「威脅不適合這裏」。王毅訪問歐洲5國,不但無功而返,還激化了矛盾。
9月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新的對等外交機制,「要求在美國的高級中國(中共)外交官訪問(美國)大學校園,與地方政府會面需要獲得批准」,包括在中共使團財產範圍之外,若舉辦參加人數超過50人的文化活動,也需要獲得國務院批准。此外,所有中共使領館的官方社交媒體帳戶,都需要標註為中共政府帳戶。
與歐洲的關係挽救不了,對美國毫無辦法,王毅這個外交部長還能做下去嗎?
新華社的匆匆總結
9月2日,新華社刊文《攜手推動中歐關係向前發展》,及時總結了王毅對意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和德國的訪問,謊稱「歐洲各界高度評價」。
王毅最看重的德國,放在了最後一站。結果,德國外長相當強硬,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沒有露面,王毅可謂相當失落。
新華社只能自己唱讚歌,稱「放大了中歐共同捍衛多邊主義的強音」,並故意連帶稱,「當下,美國一些政客肆意推行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中方始終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強調願與歐方共同維護多邊體系」。新華社還自稱「獲得歐方廣泛認同」,實際是中共的一廂情願。
新華社不得不承認,王毅出訪「發出了中歐妥善管控分歧的『和聲』」「中歐之間存在的分歧,要通過平等對話加深了解,通過坦誠溝通增進互信」。
歐洲並無類似表態,反而把中共迫害人權放在了突出位置,新華社最後不得不稱,「歐洲不希望衝突,而是希望尋求合作」。
實際上是中共害怕衝突,害怕歐洲加入美國的行列,但王毅的言行,沒能增加互信,反而增加了反感。王毅在人權問題上的表態,應該也讓歐洲更加清醒了。
王毅的仕途
王毅1953年生人,今年已經67歲。按照省部級劃線,65歲應該退休,浙江和遼寧的2位省委書記,就剛剛屆齡卸任。王毅還頂著國務委員的頭銜,應該算是副國級,可以到70歲退休。
作為外交部長,王毅在美國這邊已經說不上話了,歐洲也不給面子,正常就該辭職了。
王毅也確實沒有歐美的工作經歷,他原來就讀日語專業,曾先後在外交部亞洲司和駐日本使館任職;1995年始,歷任外交部亞洲司司長、部長助理、政研室主任、副部長等職務。2004年,王毅再次去日本出任大使;2007年回國後,先後擔任外交部黨委書記、副部長、國台辦主任。2013年3月,王毅出任外交部部長。
王毅在外交部的陞遷,應該藉助了裙帶關係,王毅的岳父錢嘉東,曾任周恩來的外事秘書,後出任中共駐聯合國日內瓦大使,王毅的岳母陳琰,也曾任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
王毅本人並無歐美工作經歷,日本和亞洲可能比較熟悉,應該得到了習近平的賞識,才成了外交部長。現在看來,這是中共外交上的一大敗筆。
2016年6月1日,王毅訪問加拿大,在聯合記者會上,加拿大記者詢問加拿大外長關於中國及香港的人權問題,王毅在一旁聽到後,非常惱火,直接插話稱該記者充滿傲慢與偏見,引起國際嘩然。之後,中共與加拿大的關係因孟晚舟事件迅速惡化。
但是,王毅善於奉承。2017年9月1日,王毅發表文章《在習近平總書記外交思想指引下開拓前進》,大讚習近平「站立世界發展潮頭,創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對過去300多年西方傳統國際關係理論的創新和超越」。
於是2018年,王毅連任外交部長,並升任國務委員,這也給中共外交帶來了更多的噩夢。
今年以來,中共外交上很快陷入孤立,中美關係迅速惡化。7月20日,王毅主持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成立儀式,仍然熱捧稱,「今日之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習近平……以偉大戰略家的遠見卓識……回答了中國應當推動建設甚麼樣的世界,構建甚麼樣的國際關係」「對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作出了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治理觀」。
中美關係壞到不能再壞,王毅還能吹噓習近平外交思想,稱「中國外交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為指引……取得了歷史成就,開創了嶄新局面」。潛台詞應該是,中美關係落入歷史最低點,都是遵循了中共高層的決策。
現在,歐洲這邊又搞砸了,如果中共高層換掉王毅,表面上似乎可以推卸責任,但可能又難以真正推卸。
黨媒的詭異文章
9月2日,新華社還在醒目位置刊登了另一篇文章《美應積極回應中方立場 推動關係儘快重回正軌——專訪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孔泉》。
孔泉1955年生人,比王毅還小,也算紅二代,是新華社東京分社及夏灣拿分社原社長孔邁的長子。孔泉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校,又到比利時、法國留學;畢業後進入中共駐比利時大使館;後任中共駐法國大使館參贊、西歐司副司長;2001年,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2006年,任外交部歐洲司司長、部長助理;2008年,任中共駐法國大使;2013年,任中共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實際離開了外交部,當年才58歲,應該未獲重任;2018年,孔泉63歲就提前到政協養老,任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孔泉已經淡出外交領域,卻忽然接受新華社專訪,還談論敏感的中美關係,十分蹊蹺,這在中共官場屬於忌諱,但文章卻刊登在黨媒醒目位置,顯得不尋常。
孔泉的專訪並無新意,仍然是一廂情願的希望「避免衝突對抗,努力管控分歧」,呼籲美國「對中方立場作出積極回應」。孔泉還稱,「其核心問題是,美方究竟如何研判中美關係發展,打算如何處置對華關係?」
孔泉繼續把球踢向了美國,也不肯承認中共應承擔任何責任,但至少孔泉沒有罵人,也較少侮辱之意。以孔泉的身份,這樣的文章毫無份量,對美國也難以產生甚麼影響,或許只是黨媒的另類反美宣傳,或許中共又不得不變調了。
孔泉已經65歲,再出山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但令人產生聯想。北戴河會議後,中共的新一輪激進外交動作,再次慘敗,無疑會再次誘發中共的內鬥:誰該對此負責?如何擺脫外部困局?
假意放軟不行,盲目充硬也不行,中共外交部或許該換人了,王毅的位置還能坐多久?#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