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學校長期停課,孩子們提前進入放假狀態。但與平常放假不同的是,現在各種娛樂設施全都關閉,孩子們不能扎堆玩耍,也不建議被送到祖父母、朋友那裏,那就只有一個辦法了——宅在家裏,由父母來照顧王亦笑報道
面對如此特殊的局面,父母們也不由得三頭六臂起來,既要忙工作,又要顧孩子;既要做家務,又要當老師,真是前所未有之「充實」。那麼,在國外生活的華人父母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我們不妨來聚焦一下華人父母的「親子時光」。
多采多姿的 共同成長「項目」
作為電氣工程師的G先生,家住德國小城鎮,一兒一女兩個孩子分別是13歲和9歲。德國疫情嚴重後,G先生也加入了Homeoffice的行列,平常工作挺忙,主要是太太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
幾天後G先生突然想到,他小的時候父母總會問都學甚麼了,作業完成沒有啊?這樣父母只是模糊知道了個結果,很難與孩子真正溝通。其實,現在這個時期也是很難得的機會,不如好好花些心思與孩子們共同成長。
於是,G先生精心制定了幾個共同成長的項目,與孩子們一一實踐。首先上場的就是「油潑麵項目」。
做項目,得先有個項目說明書。這個任務就由G先生來完成了,他很正式的寫下「Das Projekt: gemeinsam kochen, gemeinsam wachsen」(項目:一起做飯,一起成長),然後圖文並茂地介紹:油潑麵是中國陝西省最古老的麵食,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字……熱油潑在麵上滋啦作響,香味撲鼻。
然後,G先生列出了在做的過程中,兩個孩子的分工,每一步他們都應該完成甚麼。G先生說這是從德國學校學來的,有具體分工,孩子們比較容易接受。
有了如此有趣的說明書,又有了明確分工,孩子們的熱情一下被點燃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學習了中文,又學到了飲食文化,還開始學做飯、分擔家務了。當最後熱油終於潑在了麵上,孩子們都興奮地鼓起掌來。自己動手做的麵,吃起來甭提多香了。
接下來是「翻譯項目」。G先生的兒子有個夢想,就是要做一名翻譯家。G先生就想到他在學德語的時候,看到網上有些圖片配上了一些格言和人生感悟,很有意思。他就找來一些這樣的圖文,跟兒子探討如何翻譯成中文。
比如這一句:Wenn man einen Traum verwirklichen will, muss erst einmal aufwachen. (配圖是一幅漫畫,其他人都在睡覺,一個人早早起床,迎向太陽。)起初,G先生覺得這是在說,要想實現夢想就要早早起床,意思是要刻苦。但兒子說,不是,這是在說,要想實現夢想,你得先醒過來,重點是要清醒。在探討的過程中,既學了德語,也學了中文,還涉及到中國人和德國人不同的思維方式,而且還深入交流了一些人生話題,真是一舉多得。
他們還有「閱讀項目」、「郊遊項目」等等,每個項目都別出心裁,真的看到G先生的用心。他說,這樣孩子們就不會去依賴那些電子產品了,因為現實生活比電子產品有趣多了。
停課不停學 家長變老師
Z女士是自由職業者,本來就是在家工作。學校停課後,她上小學和初中的兩個兒子也都宅在家裏了,原本的辦公氛圍不復存在,她立刻變成多項全能超級媽媽,而且還要兼顧工作。
一開始孩子們跟著在網上學習,每天2個小時,她還覺得挺不錯。結果仔細觀察後才發現,孩子們太小,如果沒有大人陪著,他們在網上玩遊戲的時間大大超過學習的時間,不僅該學的沒學到,老師佈置的作業也完不成。
跟德國朋友交流後,發現德國人更是厲害,硬是夫妻兩個分工,每天正經八百地給孩子們講課。德國朋友說,因為這段期間原本是有課的,所以老師發來了各種學習資料,也有進度要求,開課後完全是跟著這個進度走。如果孩子沒有在家學習,到時候會跟不上課。
Z女士一聽,也開始重視起孩子的學習。可是只學習還不行,這個年紀的孩子還需要適當的運動,還需要有各種活動。幸好Z女士家裏還有個大花園,平常她絞盡腦汁想很多花園活動,種菜翻土、你追我趕,兩個兒子在花園裏既能運動,又能接觸大自然,學到很多東西,倒也很快活。只是疫情期間,不能讓更多的小朋友過來玩,不們會更高興。◇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