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按照自己的形像造了人。」這是許多古老民族的共同傳說。《舊約》記載的主神創世時先造了日月星辰、山川海洋、動植礦物等等,那也是為人預備一個能賴以生存的環境,和生命得以循環不息的範圍。所以人是世間的主體,是萬物之靈。這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根源,也是米開朗基羅藉以讚頌主神造人之榮恩的創作主體。
西斯汀禮拜堂《創世紀》
「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波納洛提,今天開始畫壁畫……」與教皇簽訂的合約中,藝術家明顯流露出無奈。米開朗基羅除了在吉蘭達優工作坊學習的時候接觸過壁畫之外,並沒有真正的濕壁畫經驗(註一),如今卻面對一個總面積達1,100平方公尺的龐大天棚,困難和挑戰是可想而知的。米開朗基羅認定布拉曼特想讓他出醜以突顯拉斐爾(與布拉曼特為遠親關係)的才華,才慫恿教皇讓他進行他並不熟悉的濕壁畫(註二)。因此這項任務對米開朗基羅不只是藝術工作,更是對自己名譽的保衛戰;他必須盡全力做到盡善盡美。
教皇的最初構想只是在西斯汀天頂畫出12使徒,其餘用裝飾圖案填充即可。但是對米開朗基羅而言,這樣的設計太貧乏了;他主動向教皇提議修改計劃,教皇便慷慨放手讓米開朗基羅「做任何他想做的」(註三)。於是米開朗基羅(可能在教廷神學家協助下)重新規劃出帶有新柏拉圖主義色彩的《創世紀》的主題。
禮拜堂長40.5公尺、寬14公尺、高20公尺,天棚結構包括了兩側8個拱窗上方的半月形垂直壁面,和向上延伸的三角形穹隅;再連接到逐漸平坦的天花板;前後兩端的壁面中央上方則分出4條拱肋,在建築四個角落形成連接天花板的三角形穹隅。這個總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尺(註四)的天棚結構複雜,原本不適合繪製壁畫,然而在米開朗基羅精心設計下,以錯視技巧(trompe –l’oeuil)將原本空蕩平滑的天花板畫出逼真的建築石柱架構來區隔不同主題的畫面,其間飾以各種人像,形成建築雕刻繪畫熔鑄一體的壯觀景象(註五)。
米開朗基羅是從禮拜堂的東邊開始,但與《聖經》故事相反的順序開始畫起,天棚中央的長形區域描繪的是主題《創世紀》,以大小尺幅交替呈現了:「分開光明與黑暗」、「神造日月星辰」、「分開陸地與海洋」、「創造亞當」、「創造夏娃」、「失樂園(原罪)」、「諾亞的祭祀」、「諾亞方舟(大洪水)」、「諾亞酒醉」的9個場景。其中小的畫幅周圍飾以柱框,四角對稱地畫上生動的青年裸像(稱「Ignudi」)(註六),每兩人一組展示一面金牌,上面仿浮雕刻畫著《列王紀》中的情節。
《創世紀》的兩側,三角穹隅間隔的柱台之間,坐落著12個巨大莊嚴的預言家(包括7個先知和5個異教女巫);三角穹隅和下方相連的半月形壁面,都用來描繪耶穌祖先的故事。四個角落的穹隅畫的則是以色列人民得救的奇蹟(註七)。這樣大大小小50幅完整構圖加上裝飾,總計343個人物,形成渾然一體、氣勢磅礡的巨作,遠遠超出儒略二世的預期。
創作過程和技術
為了方便在天棚作畫,米開朗基羅自己設計了橫跨兩側窗頂上方平台的腳手架(註八),為使繪製工程分段進行,腳手架先從禮拜堂的一端搭起至1/3處,隨著壁畫的進展而向另一端拆裝移動,直到全部完成。
註釋
註一:吉蘭達優在當時的佛羅倫斯是最有能力的優秀畫家之一。據瓦薩利記載,吉蘭達優在繪製新聖瑪利亞教堂壁畫時,年少的米開朗基羅曾經主動在畫面上添加了一些器具,令吉蘭達優十分讚賞。
註二:事實上布拉曼特是這樣對教皇說:「我相信他並沒有足夠的勇氣和精神做這件事,因為他沒有太多的人物畫,特別是,這些人物畫位於那麼高的位置,又有透視的問題,這和在地面上畫完全是兩回事。」
註三:一封1523年的信中,米開朗基羅提到教皇重新下令,讓他「做自己想要的」,他都會滿足他。
註四:僅天棚部份就超過520平方公尺,若加上半月形壁面,約1,100平方公尺。
註五:飾柱結合前景人物可能受到Melozzo de Forli的影響。
註六:這些裝飾性的健美裸體青年,是與《聖經》毫無關聯的異教的元素,還是屬於整體一部份的無羽翼天使呢?至今莫衷一是。
註七:分別是《大衛與哥利亞》、《朱蒂斯與霍洛分》、《摩西與銅蛇》、《哈曼的懲罰》。
註八:他捨棄布拉曼特提供的在天花板鑽孔的懸掛式鷹架。Condivi記載,梯子和層板在一開始就架好,在下方還懸掛了布幕以防石膏、灰塵、顏料飛濺或滴落。
(──轉載自《藝談ARTIUM》 https://artium.co/zh-hant/node/16) ◇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