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大圳」之時代背景

「嘉南大圳」完工的次年(公元1931年),稻米豐收之際,正是日本軍閥在侵略中國的計劃中,最得心應手的那一年,整個中國東北在當年的「九一八事變」後,已被日本軍隊強行佔據。

國聯(相當於現在的聯合國)之眾列強洞悉其侵略陰謀,加上這些強國在中國東北殖民利益上沒有分到一杯羹,乃紛紛嚴譴日本(別自作多情!列強不是為同情中國而發聲),要求日本立即自中國東北撤兵。

為掩人耳目,日本軍閥扶植了一個傀儡「滿州國」政權:應溥儀之要求出兵「保護」他,以推卸「侵略」之罪名。

與此同時,日本軍閥為求「出兵侵佔中國東北」之合法化,於其上海租界製造了一個「日本僧侶遇害」事件(與日後「七七事變」的「日兵失蹤」情節如出一轍),反正就是找個藉口出兵輯兇,嫁禍給國民政府,以「沖淡」它以武力併吞中國東北所激發的國際列強之譴責,這就是抗日戰爭前期的「一二八事變」。

幾乎是同一時間(公元1931年),台灣嘉南地區之稻米因充沛水源而豐收後,被殖民總督府運到日本廉價傾銷,導致日本本土稻米滯銷,因而引起日本稻農之恐慌,為了平息民怨,日本政府竟然頒布法令,自次年度(1932年)開始,禁止台灣嘉南地區之稻米輸入日本本土。

可以想見,此1931年底頒布的「台米日本禁銷令」在台灣引發了農民之民怨,還幾乎造成嘉南地區之民變。但日本軍閥侵略中國是有縝密計劃的,這「台米日本禁銷令」或許只是他們計劃中之一環,也是掩人耳目的做法,讓日本軍閥在日後將「台米」賤價強徵作「軍糧」之劣行合理化。

被徵為「軍糧」的稻米當然是十分廉價的,殖民政府給農民的補償金非常少,大部份種稻的農民反而無米下灶,只有靠兩次稻作收成之間的短暫雜作(如番薯)等維持生計。

番薯加工製作的「番薯簽」長期成為二戰期間台灣農民們的主食。

1932年初,在中國東北的日軍有二十餘萬,在上海參與「一二八事變」的日軍也有十餘萬,斯時日本農村的勞動青年被大量徵為士兵,導致日本本土農業減產,所以這些部隊之「糧草」,就有一部份是日本軍閥在台灣徵收來的。

在八年抗戰期間,日本在中國戰區經常維持百餘萬大軍,加上其本土農村勞動力因徵兵而大減,稻米產量嚴重不足,這才又將「軍糧」之餘的台米,再度開放輸入到日本本土。◇(待續)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