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七零一年~七六一年,一說六九九~七五九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祖籍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市),遂為河東人。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畫家,號稱「詩佛」,今存詩四百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詩畫成就超凡
王維的作品被後人譽為「文章冠世,畫絕古今」。他的畫作造詣更高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代表作品有《輞川圖》、《伏生受經圖》等。在盛唐詩人之中,王維是一位「早慧」的詩人。他十九歲便寫下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樣的名句,後來更一路為官至尚書右丞的高位,仕途亨通。然而,他最終卻選擇了參禪和隱居的生活。
在詩歌上,他的作品清新脫俗,藝術上極見功力,風格上獨成一家。他長於各種詩體,善寫多種體裁。他與孟浩然合稱王孟,共同開創出唐代山水田園詩的繁榮景象,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有大量詩作傳世,他田園詩中的精品多為五言律詩。他又和李欣、高適、岑參以及王昌齡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他邊塞詩中的傑作多為七言古詩。至於「禪詩」,更是古今獨步。古人評價王維,「尤工五言詩,獨步於當時」,「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自笑」,「片言只句,皆不如俗」。王維精勤修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摩詰精大雄氏之學,句句皆和聖教」,因此,後人尊稱他為「詩佛」。
王維的詩歌獨樹一幟,其畫作造詣更高。「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王維晚年,退隱西安藍田輞川時,在清源寺裏作了一幅4.8米長的《輞川圖》,畫面群山環抱、樹林掩映、亭台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雲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
高人畫作出神入化 秦觀賞畫忘身病除
王維的母親是位虔誠的佛教居士,其字「摩詰」,就是取自佛教的《維摩詰經》。,精通佛學,王維早年喪父,受母親影響,他自小學佛,長年修煉,早就看淡紅塵,已達到了一定的境界。王維曾自述云:
《偶然作之六》
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
不能捨餘習,偶被世人知。
大意是很多世轉生都是文人,前一世是畫師。由於這些前世的老習慣沒有改掉,所以這一世又被人們發覺了。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王維已經修煉有成,有了宿命通功能,就是可以知道一個人的過去和將來。
與王維同時代的詩聖杜甫稱讚他:
《解悶之八》
不見高人王右丞,藍田丘壑漫寒藤。
最傳秀句寰區滿,未絕風流相國能。
杜甫句中的「相」指親眼看到,「國能」指著名於一國的特有技能。所以杜甫詩中第三句贊的是王維的詩才,第四句贊的是王維的畫才。
蘇軾曾說:「《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見《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故居》。他仔細欣賞了唐朝著名畫家吳道子及王維的一些畫作後,有這樣一番評論:「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摩詰(王維)得之於象外(塵世之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好像仙鳥飛出了籠子)。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特別是對王維的畫作除了恭敬之外,真覺得無懈可擊)」見《王維吳道子畫》。無怪乎近代有學者認為王維的畫才堪稱「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
杜甫和蘇軾都稱王維為高人,這是對佛家或道家修煉有成的人的稱呼,通常高人都具有普通人所說的特異功能。
與蘇軾同時代的著名詞人秦觀在看了王維的《輞川圖》畫作後,說了這麼一段神奇的經歷:
元祐丁卯(宋哲宗年號,公元一零八七年),秦觀在汝南郡當學官,其年夏天,腸炎發作,卧病於官邸中,雖延醫用藥而一直無法治癒,後病情日重。好朋友高符仲攜帶王維的畫作《輞川圖》來探望秦觀,並對他說:「看王維的這幅畫可以治病。」
秦觀久聞《輞川圖》的大名,但未曾識見,故得畫後大喜。即命服侍的兩個童子,將《輞川圖》在床下展開,他卧於床上觀賞。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載,《輞川圖》上畫了二十處勝景,「山谷鬱盤,雲水飛動,意出塵外,怪生筆端。」
由於畫中的景物栩栩如生,秦觀在欣賞此圖時,恍若與王維一起在輞川流連於山水之間,詠誦於塵世之外,「忘其身之匏繫(貶謫羈絆)於汝南也。」只過了幾天,秦觀的病就不治而癒了。(事據南宋‧蔡正孫《詩林廣記》、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援引秦少游《書輞川圖後》)
王維是一位佛家修煉的人,佛家修煉是講慈悲的,而慈悲不僅是境界的體現,也是一種巨大的正的能量,這種正的能量就能糾正一切不正確狀態。因此王維的作品是有能量存在的,秦觀看了王維的繪畫作品後,病自然就好了。
畫石飛去 媲美張僧繇 畫龍點睛之神妙
據《丹青記》和《瑯嬛記》記載,王維曾經給岐王畫過一塊大石頭,信筆塗抹,自然就具備天然的韻致。岐王很珍視這幅畫,經常獨自坐着注視欣賞,好像在山中一樣,自然而然就興起悠閑的趣味。幾年後,更精彩的事出現了。一天,狂風驟雨,電閃雷鳴,忽然有石頭拔起飛去,房屋都被損壞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後來看見畫軸空空的,才知道畫中石飛走了。
唐憲宗在朝的時候,高麗派遣使者來說:「某年月日,在一場大風雨中,神嵩山上飛來一塊奇石,上面有王維的字和印,知道這是中國的東西,國王不敢私自存留,特別派遣使者送來奉獻。」憲宗命令群臣用王維的筆跡對照,形神俱妙,沒有絲毫差謬。憲宗這才知道王維畫的神妙,於是在海內大力搜尋,收藏在宮中。藏畫的地方,都灑上雞狗血來鎮厭,恐怕又飛走了。
在中國歷史上,前有張僧繇畫龍點睛之神妙,後有王維畫石飛去之神奇。技藝之高,神乎其神,似乎讓人難以相信。其實世間之道,皆可通神,如魯班木藝之神、扁鵲華佗醫術之精,無不如此,關鍵是看人的心性境界、精誠程度能否達到了。據王維自己所言,經過一二十年的修煉,他已經到達「眼界無染,心空不迷」的境地了。見《青龍寺曇璧上人兄院集》。
一生成就高 因是修煉人
《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王維的這首《歸嵩山作》描寫了作者久羈官場,今得辭官歸隱,就像籠中鳥出了籠子,自由閑適的心情自不待言。乘着歸家的車馬,悠然自得地緩緩而行,看到清澈的流水繞着長長的林木及蔥蘢的草地,一去不復返,正如自己心中歸隱的決心一樣。
荒涼的城郭、古老的渡口,都在向人們講述人世的變遷;夕陽落照、秋山蕭瑟,不免使人感嘆人生的短暫。晚歸的群鳥都知道倦飛而返,人也應當有個人生的歸宿。這就是作者決心歸隱、不再埋首塵世的理由。在那高遠的嵩山下,作者一到那裏,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閉關修煉、斬斷世緣,其對修煉的嚮往和期盼躍然紙上。
與其他盛唐詩人不同,王維的筆下沒有豐沛的情感以及人間的追逐浮沉,他很早便放下了塵世榮華,走上返本歸真的道路。
《新唐書》記載,王維「與弟縉齊名,資孝友……兄弟皆篤志奉佛」。王維很早走上了修佛的道路,清心寡欲,過着亦仕亦隱的生活,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靜坐,屏除妄念,誦讀佛經。以修心向善、寧靜淡遠的超然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聆聽到天籟之音。
因其在詩書畫樂等方面均有較高成就,被蘇軾稱讚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他明瞭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因緣關係的,以及善惡有報的道理,「多敦勵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見《舊唐書》。勸勉親朋好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慈悲心志,切不可執著名利,否則自招災禍。
其詩畫的意境無不是其高尚而祥和心境的自然流露,自然能夠打動人心,從其作品中人們可以看到其純淨的心態和向道的精神,追求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追求美好和光明。
他筆下的山水總是淡雅高遠,常入「無我」之境中,這才是其作品出神入化的根本原因。
~轉載自【希望之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