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神物留甘州

古甘州是現今的甘肅張掖市,夏朝時,甘州為西羌地,中華古老的民族古羌人在這裡繁衍生息。漢武帝在此設張掖郡,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名,是古「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譽。

明王兆雲輯《白醉瑣言》、明楊儀撰《高坡異纂‧張三丰傳》及《甘州府志‧仙釋》等都記載張三丰在甘州留下幾件神奇的遺物。乾隆《盛京通志‧仙釋》說張三丰曾於甘州張指揮園中羽化昇仙,但又在其它地方多次被人看到。道家大道的修法是在他修成之後帶著身體,道家性命雙修,肉體也要修成,道成之時的肉身已經不是普普通通的常人身體,這時的肉身已經完全被另外空間的高能量物質轉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張三丰大道成真,因有未完成的使命,使了個神通,將大道文化留給古樸的民族。

在甘州西門內之祠——當時是三丰庵,有張三丰迴文詩,順讀、倒讀皆可成詩:

〈迴文詩〉:

橋邊院對柳塘灣,
夜月明時半戶關。
遙駕鶴來歸洞晚,
靜彈琴坐伴雲閒。
燒丹覓火無空灶,
採藥尋仙有好山。
瓢掛樹高人隱久,
囂塵絕水響潺潺。

張三丰在甘州留下一個藥葫蘆,人若有疾病,拿一根草投入其中,第二天煎湯,喝完馬上就好。定西總兵在家宴請守臣並請藝人演雜劇,總兵將藥葫蘆拿出給大家傳玩,藥葫蘆忽然自己震碎。藥葫蘆乃張三丰神物,如有不敬,自然不再留世。

張三丰在〈蜀市題〉中表明自己的葫蘆乃無價之寶:

朝隱青城暮入峨,
蜀中來往閱人多。
眼看白日忙忙去,
口唱藍仙踏踏歌。
一箇葫蘆無價寶,
兩川風月安樂窩。
山林塵市遨遊遍,
到處題詩認得麼。

張三丰在甘州還留下一幅八仙過海圖,中間有個壽字。甘州都指揮得到八仙過海圖,將其懸掛在大堂,不知這是個神物。一天有親戚來家住,晚上聽到海濤洶湧聲,還以為黑河壩倒了,告訴主人,發現其聲從圖中發出,方知八仙過海圖與另外空間相通。

「張三丰在甘州留三物而去,其一蓑笠,其二為藥葫蘆,人有疾者,或取一草投其中,明旦煎湯,飲之疾立愈。其三為八仙過海圖,中有壽字,有都指揮得之,懸於堂,未以為奇。一夕有親故假宿,聞海濤洶湧聲,以為黑河壩倒。明旦告於主人,主人怪而物色之,始知其聲從圖出也。後皆為中貴取去。」(明王兆雲《白醉瑣言》)

八仙指八個道家神仙,為漢鍾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是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神的故事。張三丰有詩談到他與呂洞賓同遊洞庭湖:

〈洞庭䎸呂純陽先生〉:

這回相見不無緣先生句,
訪道尋真數十年。
雅度翩翩吹風笛,
雄風凜凜佩龍泉。
身從海岳來斯地,
手拂湖雲看遠天。
願學先生勤度世,
洞庭分別到西川。


 佚名,《八仙圖》,美國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
 佚名,《八仙圖》,美國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博物館藏。

五、馭鸞巴蜀

六合是我家,二曜為我燭。
我雖遼東人,遊蜀似還蜀。
淡淡巫山雲,彎彎峨眉月。
鮮鮮錦江波,熙熙巴子國。
到處闡玄風,顛狂自恰悅。
鸞馭止何方?又到青城宿。

一曲〈還蜀吟〉道出張三丰的巴蜀之緣。巴蜀就是今天的四川,是中華歷史文化薈萃之地。古人將上下、東南、西北稱六方,六方相連為六合,意為天地之間,二曜指日月。張三丰駕馭鸞鳳仙鶴遨遊四方,天地之間為家,日月為燭,詩中洋溢著得道者的大自在。

張三丰與蜀地、蜀人有前緣,因此「遊蜀似還蜀」,「到處闡玄風」。張三丰在〈入蜀〉中抒懷:「最愛峨眉峰頂月。」

〈入蜀〉:

劍門雄壯蜀山高,飛去飛來鶴亦勞。
萬點蒼尖分歷落,千重碧嶂幾周遭。
時時牧笛吹秋草,處處樵風吼暮濤。
最愛峨眉峰頂月,清暉白上道人袍。

明洪武年間,明太祖封子朱椿為蜀王。此時川中安定,人們安於逸樂。張三丰一日方冠博帶,神采翩翩見蜀王,勸他修道。蜀王椿不喜道,但羨慕張三丰老而益健,行走如飛,欲留張三丰,張三丰笑吟:

〈題玄天觀寄蜀王〉:

等閒釣罷海中鰲,一笑歸來祖晉陶。
花吐碧桃春正好,筍抽翠竹節還高。
心懷鳳闕龍鱗會,身寓龜城馬足勞。
何必終南論捷徑,宦情於我似鴻毛。

張三丰告訴蜀王自己其實是張三丰,將和海島的仙人去遠遊,做藩王雖好,無所求才能避禍。蜀王椿作詩送之:「吾師深得留侯術,靜養丹田保谷神。」蜀王後來避過削藩之災。

張三丰曾寄居成都環衛姜指揮家,而人不識。張三丰常戴一頂大斗笠,可是再小的門出入也不妨礙,他隨手折下枯梅枝,插到土裡就能生長,特點是花頭向下,因此成都當年還有「照水梅」一說。

張三丰〈成都留題姜氏家〉:

往往來來度有情,
葫蘆遊戲錦江城。
身藏大道無人識,
只愛梅枝插土生。

《邛州志》載:張三丰雲遊名山至成都,居住青羊宮一個多月,然後來到大邑鶴鳴山。鶴鳴山北依青城,南鄰峨嵋,西接霧中,為道家名山,有二十四洞,山有石鶴,千年一鳴,鳴則仙人出。

張三丰入山時,石鶴復鳴。張三丰在〈鶴鳴山〉中寫道:「沽酒臨邛入翠微,穿崖客負白雲歸。逍遙廿四神仙洞,石鶴欣然嘯且飛。」

《張三丰全集》記載:「洪武末,有道人遊邛之鶴鳴山。山有二十四洞,應以二十四氣。道人入山時,石鶴復鳴,人咸驚異。居半載,入天谷洞不出。洞門書『三丰遊此』四字,時已一百餘歲矣!」

鶴鳴山不少名勝古蹟,都與張三丰有關,如訪仙岩、迎仙閣、天谷洞、張神仙祠、張神仙祠堂記碑、迎仙閣記碑。

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龍虎山道士吳伯理,奉明成祖御旨,捧御書入鶴鳴山,迎請真仙張三丰,建迎仙閣。#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點閱【千古英雄人物——真人蓋世張三丰】系列文章。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