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醣類」主要的作用是提供腦部能量,而三大營養素中的「蛋白質」與「脂質」主要負責打造腦部的基本結構。

「蛋白質」是大腦的 必需營養素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蛋白質是構成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而脂質則能形成細胞膜。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指甲、頭髮、皮膚、骨骼、牙齒、肌肉等的基本原料。除此之外,蛋白質與腦內的資訊傳遞也有密切關係。

蛋白質經由飲食吸收入體內後,會被消化酵素分解為胺基酸,接下來隨著血液流向身體的各個器官。流向腦部的胺基酸為左旋麩醯胺酸(L-Glutamine)、左旋苯丙胺酸(L-phenylalanine),以及左旋色胺酸(L-tryptophan)。這三種胺基酸進入腦內後,會反覆進行多次代謝(化學反應),逐漸合成各種神經傳導物質。

神經傳導物質中,掌管記憶與認知的是乙醯膽鹼類、多巴胺類,以及麩胺酸類神經傳導物質,而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構成原料也都是蛋白質。

如果要合成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就不能缺少具有促進代謝作用的「酵素」。蛋白質轉為神經傳導物質的每個環節中,都會有酵素促進代謝。

一定要有酵素,否則代謝過程不能順利進行,神經傳導物質也就無法合成。這種酵素的構成元素也是蛋白質。

蛋白質的英文為「protein」,而這個英文單字的字源是希臘文的「proteus」,意思為「首屈一指的」。從這個字源應該也可以得知,蛋白質正是生命最為需要的營養素。

蛋白質是構成酵素的元素,而且能夠合成神經傳導物質。因此,對於腦部而言,攝取蛋白質就是最重要的課題。

只是,每天的攝取究竟是否真的能落實呢?

喜歡吃肉 但為健康著想少吃才行

像這樣,在節食或對抗肥胖的名義下,最先被犧牲的營養素可能就是蛋白質。健康取向的風潮不僅讓人對於脂肪的攝取產生誤解,也讓蛋白質跟著遭殃。

「肉類或蛋類所含的動物性蛋白質卡路里很高,會傷害健康,因此要避免食用」這種觀念就是讓蛋白質被犧牲的理由。

但是,人體的組成都要靠蛋白質,而且蛋白質又能夠加速人體組織的新陳代謝,因此上述的論點根本就沒有道理。

「從植物性的食物也能攝取到蛋白質,所以選擇大豆製品之類的低卡路里食物,是否對身體比較健康?」

有這種觀念仍舊只能說是當前健康取向風潮造成的遺病。植物性蛋白質當然也是重要的蛋白質來源,但是被人體吸收的使用率明顯要低於肉類。

人要活下去的話,每天必定會消耗一定的蛋白質。不過,蛋白質這個營養素吃下肚後是無法存起來放的。如果身體沒有攝入蛋白質,就會開始將肌肉分解轉為蛋白質。當你的手臂、大腿或肚子開始變得鬆垮垮,可能就是身體的蛋白質不夠,肌肉便成了蛋白質的供給來源。

手臂和腳最近變細了 「是瘦了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身體出現這種變化時,有人或許會有上述的想法。但是,這種瘦法並不是因為節食有了成效,而是代表體內的蛋白質不足,此時你應該將這種瘦視為腦部必需的蛋白質開始枯竭的一種徵兆。

腦內的情況由於無法看見,往往就被忽視掉了。但是,神經傳導物質如果無法合成,腦部的思考與記憶機能也會降低。

先前曾提過腦部的食量很大。如果要滿足腦部的「食欲」,就必須不斷提供新的蛋白質。也就是說,不能將供應的「開關」關上。

但是,即使將開關完全開啟,要通過飲食攝取將必要量的蛋白質送入體內,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

現今環境下的蛋白質攝取可以說必須得大量食用肉類,然後通過營養補充劑補給蛋白質,身體所需的量才能算是補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然而,在平日的飲食上,還是有方法可以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舉例來說,有人吃涼拌豆腐喜歡加上蔥、薑,只要再撒上含有動物性蛋白質的柴魚片,就能提高蛋白質的攝取率。

有人吃納豆就一定得加芥末或青蔥,此時建議再打上一顆鵪鶉蛋,或是撒上乳酪食用,都能夠提高蛋白質攝取率。上述方式雖然是從小處著手,不過這種值得一試的「益腦飲食方法」你還是要知道。——摘自 《你的腦退化了嗎?用營養素療法健腦、抗老、防癌症》 臉譜出版社提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