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紀上半葉,一艘阿拉伯商船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經東南亞水域準備開往中東的阿拔斯王朝,卻在印尼勿裏洞島(Belitung Island)附近觸礁沉沒。船上數以萬計的貨物跌入海底,直到1998年被潛水撈海參的當地漁民發現,因沉船靠近巨型黑礁巖而得名「黑石號」(Batu Hitam),更因其滿載著唐代(618—907)的瓷器和金銀珍品,而被稱為「唐代沉船」或「唐代寶船」。
(接上文)
寶物鑑賞
「黑石號」的貨物種類豐富,品相完好,涵蓋不同層面的需求。除了海量的長沙窯瓷碗、少量的金銀器,沉船中還有一些河南鞏縣窯、廣東梅縣水車窯的產品,更有唐朝著名的「南青北白」,即浙江越窯青瓷和河北邢窯白瓷。茶聖陸羽曾在《茶經》中對二者做過比較,「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
如玉青瓷
在船上發現的大約900件青瓷當中,只有近200件產自越窯。並不驚豔奪目,簡潔大方的越窯青瓷有一種沉澱的靜美。色澤黃或青中含黃,釉厚而細膩,光潤均勻,柔韌如青玉,叩之其聲似磬,深受文人墨客的激賞。越窯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的成功燒造,更贏得「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陸龜蒙《詠秘色瓷器》)的讚譽。越瓷從唐代開始就出口到巴基斯坦、伊朗、埃及、日本等許多國家。
荷花碗、荷葉碗、海棠碗、菱形花口碗等,都是唐人愛的花樣茶碗。
這種超大的四瓣橢圓形碗,可能是為迎合中東地區多人圍坐共食的習慣所製。
中:渣斗,又名奓斗或唾壺。置於餐桌上,用於盛載肉骨魚刺等,亦用於盛載茶渣和棄水,故也列於茶具之中。圖中的渣斗呈漏斗形碗狀,圓球腹。
右:執壺,又稱「注子」、「注壺」,注水的壺。喇叭口、短頸、鼓腹。
左:穿帶壺。躍馬揚鞭的唐人隨身攜帶的水具或酒壺。
穿帶壺是唐朝常見的水壺(或酒壺),兩側各有一對「小耳環」,可供穿繩系帶,背著騎馬遠行,很方便。圓弧形的壺身、大朵的劃花圖案,瓷質水壺也給人身段柔軟的感覺。
唐代薰籠大為盛行。圖中的薰籠呈圓球形,釉色瑩潤,秀雅玲瓏,裊裊香氣從鏤空的花葉紋中飄出,讓人聯想起蘭心蕙質的窈窕淑女。薰香在古人的居家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小巧的薰籠擺放於書房或閨房,不僅可取暖、淨化空氣,它還有薰香衣物、消除疲勞以及驅蚊蟲、避瘟疫等作用。
似雪白瓷
唐沉船內有300 件白瓷品質優良,賣到中東很可能價格不菲。最受青睞的邢窯白瓷,雖多為杯、盒、壺、罐等日常用品,但那種精緻又樸素的美感和淡定清涼,還是難以仿製的。潔白如雪,圓潤似月,線條飽滿酣暢,造型雍容大度。
唐代白瓷的燒造技術非常高超。天然的瓷土中含有各種雜質,只有把其中雜質的含量降低到近乎為零的百分比之後,燒出來的瓷器釉色才會呈現出潔淨的白色。邢窯白瓷分細白瓷、粗白瓷兩種。細白瓷白如羊脂、薄如蛋殼,精美透光,供宮廷用的底部刻「盈」或「翰林」字款。粗白瓷廣泛用於百姓日常生活。在唐代,品質優、產量大的邢窯白瓷享有「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美譽。傳到阿拉伯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他們視若珍寶。歐洲一些國家直到17世紀才學會中國白瓷的製作方法。
圖中的白瓷蓋罐為唐代經典樣式。端莊豐盈,簡約流暢。雖釉光脫落,也難掩通體的大唐氣派。
長沙窯多姿彩
湖南長沙窯瓷器雖不如越窯、邢窯那麼精緻高雅,但勝在種類豐富,多姿多彩並帶有異域風情,有種奔放的活力和家常的親切,如此價廉物美,大眾百姓也樂於掏腰包。如順利回大食,肯定熱賣穩賺。5萬多件長沙窯瓷器,以碗為主,其次是執壺,還有杯、盤、盂、盒、罐、熏爐、生肖等瓷塑。
1. 茶盞圖案
看著很像盤子,怎麼是碗呢?原來這種寬敞口、淺平底的式樣,是唐人專門用來飲茶的茶甌,也叫茶盞子。將茶碾磨成粉末,熱水烹煮,再加香料和鹽。當時人們就是以這種茶碗飲茶,而非一般的杯子。由僧人飲茶幫助禪定,普及成舉國上下的日用飲品,茶道盛行,不僅東渡扶桑,連茶葉、茶盞子都遠銷西亞阿拉伯,足見唐代茶文化影響之深廣。
釉下彩(用毛筆在瓷器坯體上直接施彩繪畫,然後罩一層透明釉,在高溫中一次燒成)是長沙窯的一大特色。常見的是釉下褐彩、褐綠彩等。在圓碗邊緣塗四個半月形褐斑,象徵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圓地方。雲氣、山水、花鳥、水草等圖案靈動活潑、清新雋永。除了畫畫,還書寫詩文,大約有400件瓷碗上題有字詞,中國書畫之美在異國他鄉更具神秘的吸引力。
大唐高僧去印度取經,玄奘走陸路、義淨走水路。回國後他們翻譯了大量的佛經,信佛者日眾,遍及大江南北。玄奘、鳩摩羅什翻譯為「德」的「卍」字符也出現在長沙窯的釉下彩繪瓷碗中,還有佛教藝術中的蓮花紋、摩羯魚紋(Makara)等。
當然,也有一定量的伊斯蘭花紋和阿拉伯字母的瓷碗,兼顧銷售地民眾的審美心理和風俗習慣。
一個疑似廣告語、寫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記」的碗,揭示了巨量的貨源和生產作坊。「湖南道」是當時的行政機構,「草市」指唐代因當地的某種特產而興建的交易市場,「石渚」至今仍為長沙市望城區銅官石渚湖一帶,「盂子」是一種盛液體的敞口器皿。唐時稱長沙銅官窯為石渚窯,它吸納了安史之亂後從北方來的很多能工巧匠,成為興起於中晚唐的商業性窯口。
唐代海外熱銷的陶瓷,以前傳聞中如雷貫耳的是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現在,長沙窯的壯觀產量和親民風格隨著「黑石號」的出水而光芒萬丈,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的狀態已成過去,「外銷第一窯」可不是浪得虛名的,在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朗、肯尼亞等地都出土過長沙窯瓷器。
2. 模印貼花
長沙窯吸取波斯的藝術風格,大量運用模印貼花工藝,瓷壺上呈現武士揮劍、胡姬起舞、椰棗枝葉、寶塔、獅子等圖樣紋飾,再塗褐釉,使之突出醒目。在這批瓷器上還發現了之前從未有過的椰棗紋,產於西亞、北非的椰棗樹生命力頑強,果實營養豐富,在當地人心目中是美德、甘甜和豐饒的象徵。瓷器上的風土人情,反映了專供外銷的典型特徵——根據客戶的口味進行地域化定製。
3. 詼諧生動
瓷熏爐上的雕塑生動天真,貌似胡人眉眼的男孩與獅子扭打糾纏,被男孩奮力遏制的獅子掙扎著大口喘氣,輕煙就從張大的嘴巴裏飄出來……憨態可掬,令人莞爾。與旁邊的普通香爐形成對照,動靜相宜。
4. 日常實用
長沙窯以燒彩瓷為主,同時兼燒青瓷和少量的白瓷。雖然青瓷很多是模仿越窯青瓷的釉色和造型,但看起來平易近人,通俗而生活化,樸實耐用。(見上圖)青綠的碗、碟、罐邊緣一圈兒的淺棕,是因為燒制時注入了銅。
5. 書齋雅趣
除了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古人書齋還有一些用途不一的器具,如印章、印盒、水盂、硯滴、筆洗、筆架、筆筒、鎮尺、硯屏、墨盒等等。
想不到唐代沉船中這樣逗趣的小可愛,竟是與書畫相關的硯滴。古人寫毛筆字要研墨,硯滴是一種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又稱水滴、書滴、水注。此褐釉蛋形瓷硯滴小巧別致,龍脊前傾後翹,正好做把手,蛋腹內的水就順著龍鬚嘀嘀噠噠下來,不會水流過量,便於掌控,墨也易磨得好。
這是長沙窯出產的一組書齋器具。香爐、硯滴、玉鳥口哨子和小石狗。
石狗雕塑也可用來作鎮紙。鎮紙是寫字或作畫時用以壓紙的文具。鎮紙在桌,風來紙不動,運筆時更能凝神靜氣,一氣呵成。常見的鎮紙多為長方條形,故也稱作鎮尺、壓尺。
龍柄蛋形瓷硯滴是貯存硯水供磨墨用的。嬌憨的胖玉鳥口哨子是閒暇時吹著玩兒的。香爐蓋頂的蓮花鈕最令人讚羨,通體施米黃色釉,亭亭玉立,清秀明淨,呼應著主人的出世精神和高潔品行。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小小書齋既溫潤古雅又生機盎然,唐代文人的氣韻和審美情趣,可見一斑。
鞏縣窯的綠彩與青花
「黑石號」上,有近200件白釉綠彩瓷,賞心悅目,魅力獨具,以燒造唐三彩著稱的河南鞏縣窯(又稱鞏義窯)果然出手不凡。猶如沙漠中的綠洲,綠色特別吸引大食人(唐宋對阿拉伯人的稱呼)。綠白相間、清爽明麗的瓷器,更是他們的心頭所愛。類似鞏縣窯的瓷器曾在阿拔斯王朝各處(例如薩瑪拉、西拉夫和尼沙布爾)被發現。
還是欣賞佳作吧!
1. 虎柄龍嘴 栩栩如生
趴在壺頸喇叭口往下看的動物造型,有人說是小老虎,也有人說是幼獅,博物館乾脆泛稱其為「貓科動物」。總之,有喜感、超可愛就對了。此白釉綠彩壺是唐沉船寶藏中頗為上鏡的「明星」。
2. 奇特有趣的鼻飲杯
白釉綠彩瓷吸杯,杯底的小魚、小烏龜或小鴨好乖巧,身下卻暗藏小洞與杯外壁的吸管相連。這種與眾不同的杯子叫鼻飲杯。意思是用鼻子吸,不用嘴喝的,真這樣嗎?
原來,古代嶺南百越人有鼻飲的習慣。《漢書賈捐之傳》載:「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南宋文學家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描述了這種鼻飲杯:「南人習鼻飲,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漿,暑月以飲水,雲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
4. 備受矚目的長頸圓腹壺
這個長柄壺腹部的劃花類似伊朗紋飾,壺高一米,脖子特別細長,如此超大尺寸,無法持重,不像是日常用品。專家推斷其為裝飾性的器物。
5. 皇家氣派的龍紋和標記
有的鞏縣窯瓷器底部還出現了「盈」和「進奉」的字樣,說明這條船上有些瓷器出自皇家。「進奉」是進貢內廷的器皿,而「盈」指的是唐代皇家大盈庫,是皇家存放貢品的地方,供帝王宴飲或賞賜之用。也許商業之外,還肩負外交使命?抑或商賈的走私物品?惹人浮想聯翩。
6. 唐青花
「黑石號」上三件完好無損的白釉鈷藍彩盤,引起陶瓷界的轟動。經考證,它們出產於唐代東都洛陽附近的鞏縣窯,是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整的中國青花瓷,且與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青花瓷碎片紋樣類似,(唐代的揚州是海外貿易的重要貨物集散地與港口),這種紋樣在唐代陶瓷、金銀器中罕見,卻與同船發現的金盤紋樣相仿佛,可見唐青花主要是供出口外銷的。
青花是釉下彩瓷的一個品種,是用當時非常珍稀的原料——含氧化鈷的鈷土礦燒製成的白釉藍花。船上三個唐青花瓷盤的鈷藍顏料以及四角各繪花葉的菱形裝飾圖案皆源自阿拔斯王朝,這是國際商貿往來的最佳佐證。秀雅明快的唐青花的出現,將青花瓷的歷史從元代推至唐朝,提前了五百多年。
精巧的銀盒
造型如雲朵般優美流暢的曲瓣銀盒,為唐代中國南方常見的器型。這些盒子通體刻飾花紋,通常在盒蓋上鏨刻圖案,盒底則線刻另一款圖形。它們可能是被用來盛放香、脂粉或藥物的容器。盒子形狀各異,其中以葉形盒子較為罕見。自古以來,成對的鴛鴦及雁鳥代表人們對幸福婚姻的祈願,刻飾這類圖案的盒子很可能是結婚禮品。
璀璨輝煌的金器
除了大部分價格較為低廉的瓷碗外,打撈上來的貨物中還有30件金銀器和18件銀錠。這些產自中國南方的精雕細琢的金器備受宮廷的青睞,也是地方高官經常向皇室進貢的物品。西安城西的法門寺地宮藏有宮廷供奉的奢華金銀器,其品質可與沉船中的文物相媲美。沉船中的中亞伎樂紋八稜金杯,是迄今所發現的最大的唐代金杯。為何一艘駛往爪哇和中東的貨船會運載如此罕見珍貴的金器?它們是否是送給外國王宮的禮物?這些都成了沉入大海的謎語。
這件中亞伎樂紋八稜金杯,高10厘米,呈八邊形,杯面上有樂師和胡人跳舞的形象,杯把和指墊上同樣有卷髮的胡人頭像,該金杯的形制與1970年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高6.4厘米的伎樂紋八稜金杯類似,無論造型還是裝飾風格都充滿濃郁的西域風情。
方形金碟的紋樣類似芭蕉葉,中心形成佛教文物中常見的「卍」字符,為存世孤品。
卍字符在歐亞大陸的流傳有著悠久的歷史,早見於印歐文化之中,如印度阿利安文化、波斯文化、希臘文化……卍字符出現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國古老的馬家窯文化的彩陶上、出現在漢代通行的五銖錢幣上,也出現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唐代沉船的瓷碗和金碟中。
中亞伎樂紋八稜金杯、蕉葉紋「卍」字符金碟和天鵝團花金碟,精美大氣,璀璨輝煌,這是典型的唐代風格。
百鍊的江心鏡
沉船內共有29面銅鏡,唐代早期的葡萄紋鏡數量最多,還有漢代和隋代的銅鏡呢!每面銅鏡一面光滑,另一面則鑄有飾紋。銀合金的使用,讓反射面光滑、映影清晰。這些銅鏡因沉於水底好幾個世紀,而受到腐蝕或變黑。
印象較深的是唐代真子飛霜紋銅鏡,紋飾內容為俞伯牙彈奏一曲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林下撫琴,旁有飄香的茶壺,對面是鳳凰聞樂起舞,一片瀟灑隱逸的文人情懷。
很特別的是揚州產的「江心鏡」,刻著「唐乾元元年戊戍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的銘文。銅鏡鑄造於公元759年1月3日,即唐肅宗李亨乾元二年。鏡面帶有四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和八卦紋飾,類似銅鏡在唐代曾用於出海遠航時的祭祀活動。
江心鏡是唐代揚州進貢的銅鏡,每年五月五日端午節在江心船上鑄造。江心鏡又稱百鍊鏡,「無有百鍊者,或至六、七十煉則已,易破難成。」(李肇《國史補》)天時地利人和,還要有千磨百鍊的高超技藝。
白居易(772—846)曾在詩中描繪唐代鑄造百鍊鏡的情景:「江心波上舟中鑄,五月五日日午時。瓊粉金膏磨瑩已,化為一片秋潭水。鏡成將獻蓬萊宮,揚州長吏手自封。人間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 撫今追昔,詩人稱讚聖皇「太宗常以人為鏡、鑒古鑒今不鑒容」。(《百鍊鏡—辨皇王鑒也》)
小結
如此大批量、多窯口的瓷器文物證明,最遲在9世紀,唐代瓷器已步入大規模定製生產的階段,商業蓬勃發展。
大唐瓷器在海外大受歡迎且十分流行,海上貿易帶來巨額利潤,主要外銷窯場經濟實力雄厚,不僅具備大批量生產的能力,而且在激烈的競爭中有所創新,包括汲取外來藝術的靈感、調整產品的樣式適應海外市場需求等等。
當時的唐朝擁有將全國各地的貨物集中到一個港口的國內航運網絡,具有一個貨物投資以及利潤共享的金融系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