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具有諷刺意味的時代,人人都自覺地佩戴至少一個「追蹤器」在身上,讓人隨時知道自己在哪裏、在做甚麼。新一代「智能微塵」(Smartdust)電腦將給人們生活帶來甚麼變化呢?

新一代電腦除了往超級大的方向發展,也有超級小的——智能微塵已不再是科幻,結合高速網絡、物聯網(IoT)、5G、邊緣運算等各種新技術,人類的生活將面臨高科技帶來的巨大變化。

今年8月,權威技術諮詢機構加德納(Gartner)在其「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中把「智能微塵」技術歸入了「新興技術」類。

納米級別電腦用途包括:

● 未來工廠裏將遍佈微感應器,機器自己知道何時需要維護;

● 微型感應器用於監控農場,作物受損的初期就能發出警示;

● 人們隨時可得到城市任何地方實時的車流和人流信息。

聯網的「微塵感應器」除了在企業、醫藥和監控系統有巨大潛能外,軍事領域也瞄準了這一技術。

美國非盈利智囊機構The Rand Corporation和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早在1992年已開始合作開發各種微機電系統。五年後,DARPA提供研究經費給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的電氣工程教授Kris Pister進行這方面的開發。

當時,Pister就設想讓世界遍佈可以測到任何東西的傳感器。他最快想到的是在自然環境中的運用,及時採集傳遞各處的天氣信息將十分有用。然而出資支持他進行研究的軍事機構想到的是開發如何定位個人行蹤的系統。

誰知十年後,每個人無需被人安放監控器,人人不論去哪裏都「自覺佩戴」至少一個追蹤器(智能手機)在身上,已經實現了同樣的效果。

然而,「智能微塵」將更進一步,《福布斯》(Forbes)最新文章說,「智能微塵」最終將植入人類大腦,讀取人們的所思所想。

是的,研究者們相信這一天不遠了,幾個主要障礙都已掃清,兼具通信和運算能力的納米級別微觀電腦已「觸手可及」。

目前的難點是能源供應。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多家新生代公司正在開發超級省電的技術。比如一家致力於開發「物聯網」所用電池的廠商PsiKick,宣稱他們的晶片所需的能源只有iPhone的百萬分之一。

其它多家公司嘗試從振動、光線、磁性、溫度和化學反應中獲得能量。

華盛頓大學致力開發的「Passive Wi-Fi」(被動WiFi)利用電磁的後向反射(Wi-Fi backscatter)技術,據信可以「大幅降低對於電池的依賴,甚至徹底消除對於電池的需要」。

亞德諾(Analog Devices)半導體公司宣稱,他們的SmartMesh無線網絡比普通無線網節能8倍,還具有可擴展、可持續和自癒特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