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但各地仍處於派系軍事勢力分裂與混戰的局面。其中河北的農民叛軍領袖夏王竇建德、和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就是其中的主要派系勢力。
李淵在稱帝之後就不再親征。為了給嫡長子李建成鋪路,將來當皇帝,李淵把他留在長安。於是,平定割據各方的勢力、一統全國,便成了李淵次子李世民的責任。
二十來歲的李世民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前後用了十年多的時間完成了這項艱巨的統一戰爭任務,其中包括打敗王世充和竇建德。
討伐王世充 李世民揮軍洛陽
公元618年(隋大業十四年,也就是唐武德初年)五月,隋煬帝被殺的消息傳到洛陽後,守將擁立越王楊侗稱帝,改元皇泰。公元619年(武德二年)四月,王世充奪取了政權,改國號為鄭,割據關東地區。
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揮軍洛陽,討伐王世充,八月完成包圍洛陽城。在王世充被圍將敗的緊要關頭,河北的竇建德領兵十萬,為救王世充而大舉南下。
當時竇建德自稱夏王,佔據河北和山東。他一開始也不願意相救,坐觀龍虎相鬥。後來看到王世充處於下風即將被殲,便聽從了部下劉彬的建議,出兵相救,以免「唇亡齒寒」,難逃被滅亡的厄運。
公元621年春,竇建德的大軍連下管州、滎陽、陽翟等地,進入虎牢以東的東原一帶。
竇建德援王 唐軍挺進虎牢關
竇建德開始時寫信給李世民,講和修好。李世民斷然拒絕,開始部署如何對付竇建德。由於當時洛陽城久攻不下,加上來援的竇建德軍隊,唐軍不少將領主張退兵以避敵鋒。例如屈突通就認為進軍虎牢關會形成腹背受敵的形勢,所以應該先退守新安,再尋機而戰。
但此一戰術卻遭薛收等主進派將領反對,他們認為,王世充糧草已將用盡,內外離心,應當坐收餘利。至於竇建德的軍隊,將士驕橫,兵卒懶惰,應該與之一戰,以扼守虎牢險要之地。若現在不採取速戰速決的策略,讓竇建德佔據虎牢,那剛歸降的各城就又無法守衛,目前掌握的良機就將盡失。
李世民最終採納了薛收的意見。他命令屈突通和齊王李元吉繼續圍困洛陽,自己則率領精銳騎兵三千五百火速奔襲虎牢,歷史上有名的虎牢之戰正式開始了。
竇建德亟戰 李世民將計就計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3月,李世民領兵到達了虎牢關,他親自東進二十里以偵察敵情,竇建德無法進軍,只好就地築壘固守。4月,竇建德軍隊幾次作戰失利,將士思歸心理日益加重,而運糧道又遭到了唐軍突襲,大將張青被俘。
這時,竇建德部下建議,渡河攻打懷州,再向西穿越太行山,趁虛攻佔上黨,然後再南下,佔據河東的廣大地區,不但能佔疆土補充兵力,還能威脅關中,從而迫使李世民退兵自救,洛陽之圍不攻自破。
然而竇建德一心只想找李世民決戰,根本聽不進去,反而說這是書生之見。竇建德計劃趁唐軍飼料用盡,到北岸牧馬之機襲擊虎牢。
李世民看出竇建德的謀略,決定將計就計。5月1日,李世民渡河,在黃河北岸牧馬,並留下戰馬千匹,目的是讓竇建德認為唐軍糧草已盡,他本人則在晚上返回虎牢。竇建德果然中計,第二天早晨,他全軍出動,排兵二十里擊鼓而進,想用氣勢嚇倒唐軍。
圍城打援 唐軍一石兩鳥
此前李世民對部下說:「竇建德過險關鼓噪而進,毫無紀律;臨城列陣,是在輕視我軍。我們如果按兵不動,他們的勇氣必然漸漸衰退,列陣久了將士就會飢餓疲勞,不攻自退,等那時我們再乘勢追擊,將戰無不勝。」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竇建德的軍隊因為沒有開戰,士卒又饑又渴,開始爭著喝水,很多人坐在地上,沒有了開始時的陣形,一副敗相。李世民派遣宇文化及率領300精騎到陣前測試敵軍,並指示:「若竇軍嚴不動,即回軍;若敵軍有動,則繼續前進。」
宇文化及的軍隊一出現,竇軍即開始動搖,李世民看時機已到,軍令一下,自己率騎兵先出,領著主力步兵,全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敵軍。竇建德的軍隊被突如其來的唐軍的氣勢所震,自亂陣腳。竇建德見狀,急欲領軍後退,此時李世民大將秦瓊、程咬金從後路衝出,竇建德大敗,一片混亂下,中槍受傷,後退途中被唐軍俘虜。
竇建德的失敗,佔據洛陽的王世充成了驚弓之鳥,於是開城投降。
虎牢一役,李世民一舉擊敗王世充、竇建德這兩大勢力,為唐帝國的統一奠定基礎,創造了「圍城打援」的戰術典範。
唐滅東突厥之戰
隋末,中原因戰事混亂,邊境人民多入突厥避難,且李淵在戰亂中曾向突厥借兵,因此,唐建立之後突厥恃功自傲,不把唐放在眼裏,多次侵擾中原。
唐高祖建國之初,因國力未定,對突厥多採忍讓、和親政策。高祖武德7年(公元624年),因唐已完成全國統一,高祖頗有意攻打突厥,但李元吉和李建成等均怯懦不贊成,唯有李世民堅持進擊突厥,以防後患。高祖派遣李世民率兵出擊,李世民與突厥戰於豳州(今陜西彬縣)。
突厥的頡利可汗率一萬兵員圍城,唐軍一時慌亂無措,李元吉等驚懼不敢出城迎戰。李世民機智英勇,率少數精銳到突厥陣前,質問頡利可汗背約忘義,毀壞休戰之約,頡利可汗羞愧難當。
後來,突厥的兵器因連續多日陰雨受潮,無法使用,李世民得知此消息,一邊冒著風雨夜半突擊,突厥陣營大亂;一邊又拉攏突利可汗,結為友好,使頡利可汗孤立無援,最後撤兵而回。
唐太宗貞觀3年(公元629年),代州都督張公瑾上疏,條陳六項可以攻打突厥的理由。唐太宗甚為賞識,命李世勣為通漠道行軍總管、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由李靖統率大軍10萬,出擊突厥。
貞觀4年(公元630年)正月,李靖趁黑夜攻下定襄城,李世勣在白道(今內蒙古一帶)大破突厥。頡利可汗以佯裝請降作緩兵之計,在鐵山休兵息馬,準備進入漠北。李靖與李世勣會師白道,聯手出擊,在陰山破突厥營帳千餘頂。唐軍繼續進擊,突厥毫無招架餘力,兵員潰散,萬餘人被殺,俘虜十餘萬人。頡利可汗原本欲輕騎遁逃,被李世勣攔截俘虜,各部酋長聞後譁然,紛紛投降唐軍,唐大敗東突厥。
唐大敗東突厥之後,把東突厥降民安置在幽州到靈州一帶,將突利可汗之屬地分為順、祐、化、長千州都督府,仍以突利可汗為順州都督。再分頡利可汗之屬地為6州,設定襄、雲中都督府,任命阿史那思摩為都督,統領頡利可汗的舊部。
貞觀23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派大將高侃攻打車鼻可汗,突厥各部不敵唐軍,紛紛投降。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侃再次出兵攻擊突厥,突厥的車鼻可汗倉皇遁逃,被唐軍捕獲,唐將其原屬地設為狼山都督府,派人管轄。至此,東突厥勢力完全被殲滅。◇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