踽踽於千年顛沛流離,飽嚐被歧視、被掠奪、被種族滅絕的淒苦滄桑,回歸原鄉是猶太人唯一的嚮往。1948年,他們重返迦南聖城,宣告以色列再起。然而,作為以巴聖城的耶路撒冷,卻糾結著民族的攻防、宗教的紛爭,和平何時來到?
猶太人的返鄉浪潮
聖城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手中的日子漫長且黯淡,彷彿被世界所遺忘。若還有人惦記,恐怕只有猶太人了,因為這裏是他們的原鄉。猶太人於西元135年被羅馬帝國趕出巴勒斯坦地區後,一直在歐亞非各地流浪,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
他們經常被歧視、被掠奪,甚至成為天災人禍的代罪羔羊,例如在中世紀奪走大半歐洲人性命的黑死病,即被認為與猶太人有關。在基督教社會中,猶太人更被認為是迫害耶穌與早期基督教徒的元兇,因而飽受不公平的對待,例如限制居住的區域、必須穿著特定服飾、只能從事少數特定行業等等。
西歐各國從14世紀開始驅逐猶太人,迫使猶太人不得不遷移至東歐各地。但他們仍舊無法安穩度日,因為東歐斯拉夫民族所接受的希臘正教同屬基督教體系,對猶太人的仇視並不亞於西歐各國。
歷盡千年流亡,在顛沛坎坷中,猶太人的靈魂深處尤戀戀於故國。19世紀興起的民族主義,強化了被統治民族爭取民族自決、獨立建國的意識,也激發了猶太人想結束長久在異鄉被壓迫的歲月,回到故土重建家國的念頭。
此後,猶太人開始了一波接一波的「回歸運動」。他們趁著鄂圖曼土耳其日趨沒落之際,陸續移入耶路撒冷。聖城的人口增加,舊城區早已擁擠不堪,無法容納新移民,猶太人便在城牆外營造新的家園;其他民族起而效之,在不同的角落擴張各自的領域,終於發展出耶路撒冷的新城區。
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衝突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至1918年)時,加入了以德國、奧地利為首的同盟國陣營。一戰快結束前(1917年底),敵方英國出兵佔領耶路撒冷及巴勒斯坦地區,直至戰爭結束後,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理巴勒斯坦地區,作為該地合法的託管者,英國允諾協助猶太建立國家。在英國託管期間,耶路撒冷的新城區已經拓展成錯綜複雜的居住區,而舊城區則更為破舊蕭條。英國人為保持舊城區的原貌,規定城市裏的建築外觀只能使用沙岩石材。在上世紀20年代,巴勒斯坦地區大約有不到60萬的穆斯林、8萬多名猶太人以及7萬名左右的基督徒。
但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為了逃避歐洲愈趨激烈的反猶運動,或因為主張民族回歸而移入該區,致使猶太人數激增,人口佔比達30%。因此,原本緊繃但卻穩定的局面逐漸瓦解,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不斷升級,互相採取武力攻擊;阿拉伯人不滿英國接受大量猶太移民,轉而攻擊英國人,巴勒斯坦變成英國的燙手山芋。為了緩和緊張的氣氛,在歐洲爆發二戰的前夕(1939年),英國發佈《巴勒斯坦白皮書》,限制猶太人繼續移入,還禁止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與此同時,英國更規劃逐步將巴勒斯坦地區移交阿拉伯人,並允許猶太人在阿拉伯治下擁有高度的自治權。
白皮書發佈後,同時招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反彈:猶太人認為此舉違反了大英帝國之前宣佈支持猶太建國的中東政策;而阿拉伯人則認為英國應該完全禁止,而非只是限制猶太人繼續移入巴勒斯坦地區。這個「眾皆譁然」的政策,最後因為二戰爆發,始終未能切實的執行。
二戰後,從納粹集中營死裏逃生的幾十萬猶太人湧入巴勒斯坦,此時猶太人大約已有60萬人,接近阿拉伯人的總數。英國礙於國際輿論的壓力,不敢拒絕接受猶太人的移入,卻也無力解決阿拉伯和猶太之間的衝突,加上猶太極端主義分子在英國迭連發動暴力事件,迫使英國將巴勒斯坦燙手山芋拋出,交由聯合國處理。
1947年聯合國表決通過一個方案,讓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國,領土按人口比例劃分;耶路撒冷則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不屬於以阿雙方,而由聯合國直接管理。
對於這個方案,猶太人欣然接受,但阿拉伯人強烈反對。因為他們認為聯合國偏袒猶太人,以未來可能還會移入猶太人為理由,分配給他們較多的土地,等於是幫助猶太人侵佔阿拉伯人千百年來的居住空間。
聯合國的方案一通過,巴勒斯坦馬上出現嚴重的暴力事件,阿拉伯高層下令針對猶太地區及平民展開恐怖襲擊,隨即演變成雙方的暴力相向,衝突一直延續到第一次中東戰爭。此後西亞地區重新陷入戰火之中,聯合國的方案懸宕至今。
亡國兩千年後,以色列再度復國
英國於1948年結束託管,在英國撤出巴勒斯坦的前一天,猶太人宣佈建立以色列國。美國、蘇聯和多個國家很快就予以承認,阿拉伯國家則馬上組織聯軍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稱為獨立戰爭)爆發。
以色列以一敵八,贏得勝利,並佔領耶路撒冷的西邊。戰爭期間有超過70萬巴勒斯坦人逃離以色列的勢力範圍,戰後以色列禁止逃難者重返故鄉,但讓留守家園的阿拉伯人獲得以色列國籍。無法返鄉的巴勒斯坦人成為難民,問題至今無法解決。
1949以色列與約旦簽訂停戰協議,停火線穿過耶路撒冷中間,將聖城分成東西兩半(有著三教聖地的舊城位於東半部),分別歸為約旦和以色列所有。以色列在1950年將耶路撒冷定為首都,但不被國際承認,多數國家將領事館設在特拉維夫。
以色列重新取回耶路撒冷
1967年鄰近四個阿拉伯國家發動第三度攻擊,但僅短短六日,就被兵力較少的以色列全數擊退。這場被稱為第三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的戰役,因為一方以少擊多卻能迅速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成為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傳奇的一場戰事。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將東半部的耶路撒冷──兩千年前的都城,重新納入自己的版圖。這對所有的猶太人來說,是歷史上重要的一刻,當時的國防部長跪在西牆前,哭著說道:「我們終於回到聖地的至聖所,永遠不再離開了。」
1980年,以色列通過基本法,明文規定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遠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同一年,聯合國以全數贊成(唯有美國棄權)通過第478號決議,宣佈以色列的這項法律無效,並要求成員國將使館遷出耶路撒冷,表示不承認耶路撒冷的首都地位。
作為以色列忠實的盟友,美國國會在1995年以絕大多數通過決議,將美國使館遷到耶路撒冷。但根據美國三權分立制度,作為立法機關的國會,無權力干涉屬於行政機關職權的外交政策,國會的決議對總統及國務院而言,只是參考性質的建議,並無強制力。因此歷任總統都以國家安全利益為理由,寧願每半年簽署一次中止令,以拒絕執行國會的決議案。
2017年,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式宣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遵照美國國會在1995的決議,決定將美國使館遷到耶路撒冷。美國的決定震驚了國際政壇,阿拉伯國家的反應尤其強烈,有國家甚至警告,美國若真的採取遷館行動,將招致「危險後果」。
針對美國的決定,聯合國火速地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大意是耶路撒冷的歸屬須通過協商談判來解決,任何片面改變現狀的決定「皆為無效」。對此,美國不為所動,繼續既定的進程,預計在2019年結束前完成遷館工作。
現在的首都v.s.未來的首都
聯合國主張耶路撒冷問題須經過協商談判來解決,除了為貫徹1947年所提、由聯合國直接管轄耶路撒冷的方案外,還因為宣稱這個城市為自己國家首都的,不是只有以色列而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National Authority,簡稱PNA)也將東耶路撒冷定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1996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根據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協議,舉行史上首次大選,成立民選自治政府。該政權雖然派系林立,並互有嫌隙爭鬥,但在以耶路撒冷為國都這個議題上,卻是立場一致,而且毫不妥協。
耶路撒冷作為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城,除了十字軍東征期間被基督徒佔領102年以外,從西元7世紀到20世紀初,超過千年之久掌握在穆斯林的手中。在阿拉伯人的心中,耶路撒冷理應作為伊斯蘭的聖城而存在。
反觀猶太人,自西元1世紀被羅馬帝國驅逐出境後,近兩千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由於獨特的民族性和宗教觀,猶太人不僅難以融入當地社會,甚至屢屢被排斥;在基督教社會中,更因為被視為基督迫害者而備受歧視和打壓。
在歷史上,經歷兩千年的流亡顛沛,長期作為弱勢族群,猶太人無家可歸、無山可靠的辛酸,如今淬鍊成頑強不屈的復國意志,務期重返耶路撒冷建立家園;飽受亡國之苦的猶太人矢志不惜一切代價,維持國家的存在。
以色列尚未建國前,針對猶太人的暴力事件即已頻繁出現。宣佈建國後,戰爭衝突隨之四宗,此後數年,以巴衝突越演越烈,而在先後五次大規模的戰爭與無數次小範圍的衝突中,以色列從未被打敗過。阿拉伯國家逐漸地了解到,他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可以隨意欺侮的民族。打過幾場敗仗後,他們或死心、或因內戰而自顧不暇,和以色列的關係終於緩和下來。
以巴兩國雖然暫時相安無事,但民間的武裝衝突,尤其是針對以色列軍隊或人民的恐怖襲擊,以及以色列因此採取相應的軍事行動,仍是這個祈求平安的城市無法如願、獲得真正和平的關鍵原因。◇
(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