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耶路撒冷作為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城,除了十字軍東征期間被基督徒佔領102年以外,從西元7世紀到20世紀初,有超過千年之久一直在穆斯林的手中。而猶太人自西元1世紀被羅馬帝國驅逐出境後,近兩千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
5. 現在的首都v.s.未來的首都
聯合國主張耶路撒冷問題需經過協商談判來解決,除了因為想貫徹1947年所提、由聯合國直接管轄耶路撒冷的方案外,還因為宣稱這個城市為自己國家首都的,不是只有以色列而已,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National Authority,簡稱PNA)也將東耶路撒冷定為「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
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是根據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協議,在1996年由巴勒斯坦人經過大選所成立的民選自治政府。該政權中雖然有諸多派系,並互有嫌隙爭鬥,但在以耶路撒冷為國都這個議題上,卻是立場一致,而且毫不妥協。因為耶路撒冷作為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城,除了十字軍東征期間被基督徒佔領102年以外,從西元7世紀到20世紀初,有超過千年之久一直在穆斯林的手中。所以在阿拉伯人的心中,耶路撒冷理所當然就應該作為伊斯蘭的聖城而存在。
而猶太人自西元1世紀被羅馬帝國驅逐出境後,近兩千年來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由於獨特的民族性和宗教觀,猶太人不僅難以融入當地社會,甚至還會被排斥;在基督教社會中,更因為被視為基督迫害者而備受歧視和打壓。在歷史上一直作為弱勢族群,無家可歸、無山可靠的辛酸,如今淬煉成頑強不屈的復國意志,使一個已經滅亡兩千年的國家又重新出現在歷史上;飽受亡國之苦的猶太人更是可以不惜一切代價,來維持國家的存在。
當以色列尚未建國前,針對猶太人的暴力事件即已頻繁出現。宣佈建國後,馬上陷入戰爭之中,此後每隔數年就遭受阿拉伯國家的軍事攻擊,先後五次大規模的戰爭與無數次小範圍的衝突,以色列從未被打敗過。阿拉伯國家逐漸地了解到,他們面對的不再是一個可以隨意欺侮的民族。他們在打過幾場敗仗後,或死心、或因內戰而自顧不暇,和以色列的關係終於緩和下來。
國家之間看起來暫時是相安無事了,但民間的武裝衝突,尤其是針對以色列軍隊或人民的恐怖攻擊,以及以色列因此而採取的應對行動,仍是這個祈求平安的城市無法如願、獲得真正和平的關鍵原因。
九. 考古形塑的耶路撒冷
1. 開始發現歷史中的聖城
19世紀,猶太人開始發起返回巴勒斯坦定居的「回歸運動」,幾乎與此同時,西方社會出現了現代考古學,考古學家前往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所在地進行挖掘。作為基督教發源地的耶路撒冷,成為聖經考古學的重鎮,重新獲得基督教世界的青睞。
早在1838年就有美國神學家、被稱為「聖經地理學之父」的羅賓遜(Edward Robinson)前往耶路撒冷進行勘察。第一次正式的考古挖掘開始於1863年,此後陸續在舊城各處發現歷代的遺跡,包括一條被命名為沃倫通道(Warren's Shaft)的古代豎坑。這條地下通道被考古界認為是三千年前大衛王攻擊耶布斯人時,用來進入敵方堡壘的通道。
2. 以色列要挖回屬於自己的耶路撒冷
以色列建國後,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考古研究,尤其在1967年佔領東耶路撒冷後,挖掘地點更遍及舊城各處,目的之一是為了尋找猶太人曾經作為聖城擁有者的一切物事,以作為現在及未來可以合法控制此地的歷史佐證。
從三千年前的大衛王開始,到二千年前的希律王為止,猶太人一直是耶路撒冷的實際支配者。但因為猶太人的叛變,耶路撒冷在西元70年和135年被羅馬軍隊佔領,先被拆毀,然後又徹底夷平。地面上只殘留部份牆基,是耶路撒冷作為猶太城市的唯一遺跡。
在漫長的二千年中,原址上新建的羅馬城市先後經歷了拜占庭、波斯、阿拉伯、埃及蘇丹、塞爾柱土耳其、十字軍、以及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城市在政權更替時,經常遭受嚴重的破壞,新的統治者帶來自己的文化,前朝的物事則有意無意地被毀壞,隨著城市的重建埋於地下。
現在以色列要發掘自己在西元前的存在印記,難保不會對堆疊其上的各時代遺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阿拉伯國家甚至擔心,以色列會藉機清除伊斯蘭教的文物,便要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以色列的考古行為定性為「非法的」、應立即停止並恢復原狀。
以色列在建國的第二年就成為聯合國會員,也加入其教科文組織,境內有9處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耶路撒冷的舊城區(1982年)。但由於以色列認為該組織偏袒並採信阿拉伯國家的意見,致使自己蒙受不公對待,憤而在2017年底宣佈退出教科文組織。以色列的退出將自2019年1與月1日起生效,而美國為了支持以色列,比以色列更早就退出同一組織。(待續)◇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