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接近完美圓形的地球,表面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接近30%為陸地,而另外70%為海洋。在此選出的十大未解歷史奇案中,和自然界有關的大部份發生在表面面積有3.6億平方公里的海洋中。
然而,其實發生在陸地上的奇案更多,畢竟人類生活在陸地上,接觸的環境主要在陸地環境中。實際上,人類最多的無法參透的奇案,還是和人類本身活動有關的事件。千百年來,很多和人類各類活動有關的奇特古怪的事件,在各種因緣巧合之下,成為千古之謎。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對人類理性認知的局限有深刻認識。他認為人類知識就像一個圓圈,知識越多,代表圓圈越大;然而正因為圓圈越來越大,使得人類「已知」和「未知」的邊界越來越長。因此,承認自己「無知」的人,通常正是知識豐富而圓圈很大的人。
人類傾向記憶那些大腦邏輯理性能夠解釋的事件,而選擇「忘記」邏輯理性無法理解的事情。但正因為有了那些孜孜不倦地研究未知領域的人,人類知識的圓圈才會越來越大,人類文明也才可能逐漸進步。
十大奇案,可以當成奇談怪論,也可提醒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浩淼無邊。
1 基督聖體裹屍布
在意大利都靈大教堂範圍之內的薩夫瓦公爵世家的一座小禮拜堂裏,保存的一塊14尺5寸長、3尺8寸寬的布,布上隱隱約約有一個人的前身和後身的影像。這塊布每一百年大約只拿出來公開展覽四次,每次展覽,遠近成千上萬的教徒都趕來瞻仰。他們相信布上的影像就是耶穌基督的真容。這塊布就是有名的「都靈聖體裹屍布」(Shroud of Turin),也是基督教在全世界保存得最嚴密,引起最大爭論的一件遺物。
據說在早期基督徒被壓迫的時代,這塊聖體裹屍布被人世藏起來有三百年之久。後來落入君士坦丁保拜占庭帝國統治者之手,曾兩次險遭戰火毀損,最後移到都靈大教堂公爵住處,從1578年起一直保存到今天。
1898年5月28日,裹屍布在都靈大教堂展出的時候,意大利考古攝影家塞貢多皮亞(Secondo Pia)獲准給它拍照。令人驚奇的是,裹屍布上的這個形像,如果使用黑白攝影中的「反轉」即左右相反、黑白顛倒的方式觀看,會比在正面自然的黑白影像之下,顯得清晰得多。
法國醫生,著名的裹屍布研究學者皮爾巴貝特(Pierre Barbet)首先在1898年發現這個「負像」特徵。他解釋:「它具備所有普通照片的特點,你眼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相反的:黑的是白的,白的是黑的。而唯一和普通照片不同的是:都靈裹屍布的『負像影片』,上面沒有陰影,而一般普通的黑白攝影,則一定會有陰影。」
歷史上第一張有人物形像的黑白攝影圖片,大約出現在1838至1839年期間。懷疑論者認為,都靈裹屍布上的這個「黑白底片」的人物是在中世紀(1492至1530年之間)被偽造出來的,如果是這樣,那麼它也要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黑白照片早了將近400多年的時間!這怎麼可能呢?
後來,法國一位著名醫生德拉治開始研究這件古物,在1902年把他研究的心得送交法國科學院。報告說,這是一幅十分精細的人體影像,顯示其人生前飽受酷刑,終至遭遇到釘死十字架上慘不堪言的痛楚。屍體上撒著蘆薈粉,布上仍找得出蘆薈粉的殘跡。布里批評者認為裹屍布根本是偽造的,是一位聰明畫家的傑作。德拉治醫生則說,布上看不出有上色的痕跡。
1931年,另一位專業攝影師吉塞比恩利(Giuseppe Enrie)獲准再為聖體裹屍布拍照。他的底片的質量當然遠超過1898年所拍的那張,經過研究之後他說:「影像絕不是畫家的手筆。把底片儘量放大後,看不出布紋裏有絲毫顏料的痕跡。」
2 瑪麗賽勒斯特號雙桅船
瑪麗賽勒斯特號(Mary Celeste)是一艘前桅橫帆雙桅船。它曾經於1872年在大西洋被人發現全速朝向直布羅陀海峽航行,不過在船上並沒有發現任何人。
瑪麗賽勒斯特號是一艘長31米、重281公噸的前桅橫帆雙桅船,建造於1861年的加拿大新斯科細亞坎伯蘭(Cumberland)地區,也是這個地區所建造的首艘船隻。當時被命名為亞馬遜號(Amazon)。
因為發生過許多意外事件,所以有一些人認為這艘船運氣不佳。亞馬遜號的第一任船長在處女航開始不久之後就去世了,它也曾在英吉利海峽中與其它船隻碰撞。1869年被賣給美國人,進行重大的修改之後重新命名為瑪麗賽勒斯特號。
1872年11月5日,在船長本傑明布里格斯(Benjamin Briggs)的命令下,裝載工業酒精的瑪麗賽勒斯特號從紐約史坦頓島出航,準備前往意大利的熱內亞。除了船長與七名船員以外,還搭載了船長的妻子和兩歲的女兒,一共十人。
一個月之後,12月4日,瑪麗賽勒斯特號被認識布里格斯的大衛瑞德莫爾豪斯船長所指揮的德.格瑞第亞號發現。他們僅比瑪麗賽勒斯特號晚七天離開紐約港。德.格瑞第亞號的船員在全速朝向直布羅陀海峽航行的情況下觀察它達兩個小時之後,大副奧利佛.狄佛(Oliver Deveau)率領一群船員登上瑪麗賽勒斯特號的甲板,並且發現船上的狀況大致良好,他報告說:整艘船非常的濕漉。船上只有一個幫浦,而且在甲板之間充滿大量的水。前艙口與活門都是開啟的狀態,而且只有一艘救生艇下水的跡象,顯示這艘船是被故意棄置在海上。
船上1701桶酒精原封未動,船上有六個月的補給與食物,除了船長的航海日誌以外,船上所有的紙張都不見了。航海日誌最後記載的日期是11月24日,當時瑪麗賽勒斯特號位在葡萄牙統治的亞速群島西方100公里的海面上。德.格瑞第亞號的船員於是將瑪麗賽勒斯特號行駛到直布羅陀。
瑪麗賽勒斯特號在這次事件之後仍然被幾位船主使用12年之久。2001年8月9日,克萊夫.卡斯勒(Clive Cussler)率領的探險隊與加拿大的電影製作人約翰.大衛斯宣佈他們已經在海地發現這艘帆船的殘骸。考古學家詹姆斯.P.德爾加多(James P. Delgado)根據海灣探勘與分析船隻的結構、材質、壓艙物與被火焚燒的痕跡來確定這些殘骸是屬於瑪麗賽勒斯特號。這些證據也符合瑪麗賽勒斯特號在歷史上的記載。
3 陶斯之聲
美國新墨西哥州小城陶斯(Taos)的一些居民和訪客多年來一直被沙漠中一種神秘而微弱的低頻嗡嗡聲所困擾。奇怪的是,陶斯城只有2%的居民聽過這種聲音。有人認為它是非常規聲學效應的結果;還有人懷疑是群體恐懼症或某些不為人知的邪惡因素在作怪。更奇怪的是,最靈敏的、遠勝過人類聽覺的聲音檢測手段均無法檢測到這一噪音。
陶斯是一個離新墨西哥首府聖塔菲幾十里之外的藝術家集中地,彙集了許多來自東部甚至來自歐洲的藝術家,他們在陶斯建立工作室、修別墅、開各種酒吧和藝術沙龍,過著一種另類的藝術人生。陶斯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現在正經歷這樣一種狀態:從當初不通電話,居民都是不會講英語的印第安人,到現在連荷里活巨星、億萬富豪都在此地置業度假,陶斯已成為一個繁榮的藝術家村落。
在離陶斯二十多公里之外,有一個牧場,那裏曾居住過一位引導美國現代藝術風潮的風雲人物,美國傑出畫家之一—喬琪亞奧姬芙(Georgia O'Keeffe),她後半生五十多年一直住在陶斯,隱居在一個私密天地裏,與沙漠和四周的方山為伴。在陶斯和聖塔菲,幾乎每一家畫廊都掛有她的作品的印刷品,她最重要的作品都被博物館收藏了。
4 黑色大麗花慘案
1947年1月15日,在美國加州洛杉磯中心住宅區,諾頓街區一片茂盛的草地上,如同一具殘破的人體石膏模型,22歲白種女性伊利沙伯.肖特(Elizabeth Short)被從肚臍處攔腰斬成兩段、多處傷痕的裸屍被發現。
警方從被害人所有的傷口判斷,被害人是被用大型砍刀類武器分屍,其死因存在多種可能性,毫無疑問的是,她在死前被慘無人道地折磨了36至48小時。
被害人伊利沙伯(暱稱「貝蒂」或「貝絲」)在五個女兒中排行老三,其父在她很小的時候藉偽裝自殺離家出走。1940年,16歲的貝蒂被送到邁阿密,隨後輟學去酒店做服務生,並開始仿傚當時的偶像影星迪安娜一身黑色的著裝來樹立冷艷的外形。她最想嫁給空軍,或者成為一名演藝界明星。她開始混跡於軍營和海軍基地附近的公共場所,並與多名軍人發生過糾葛。
1945年年底,貝蒂與一名叫馬特.戈登的飛行員確定戀愛關係,但戈登被派駐海外不久即因飛機墜毀死亡,貝蒂生前這段唯一正常的戀愛關係隨告結束。此後貝蒂徘徊於荷里活街頭,幻想某天被「星探」發現。
1947年1月23日,兇手給《洛杉磯審查者報》的主編打電話說,關於謀殺案的內容太少,並說會給這位主編提供貝蒂的包裹。1月24日,報社收到一個包裹,包裹內有貝蒂的出生證明、社會保障卡、她生前與許多軍人的合影、一些名片、報道馬特.戈登死亡的剪報、寄放行李的寄存票以及一本被撕掉幾頁的通訊錄,上面還有75名男性的名字和聯繫方式,隨包裹寄來的一個信箋上是用從報紙或書刊上剪接拼湊的幾句話:「這是大麗花的財產,還會有信件寄來。」1月28日,一封短信被寄送到警署,用手寫的幾句話:「周三,1月29日上午10點是轉折點,(我)要在警察那裏尋開心。」落款是「黑色大麗花復仇者」。很多人推測兇手可能將要在上述時間自首。當然,兇手並未如「約」自首,而且馬上又寄給警方一張剪接加手寫修改的信箋,上面說:「(我)改變主意了,你們不會和我公平交易的,大麗花的死是合理的。」遺憾的是,在這三封信箋以及包裹裏的物品中都未能找到犯罪人的指紋或其他有價值的線索。
5 來去無蹤的聖日爾曼伯爵
聖日耳曼伯爵(The Count of St Germain,1710~1784年)是歷史上的一個神秘人物。他被認為是朝臣、冒險者、發明家、業餘科學家、畫家、鋼琴家、小提琴手以及業餘作曲家,還有人說他曾展示過煉金術,並展示一些魔法的技能。他被稱作「怪人」,沒有人知道他從哪裏來,往哪裏去。
聖日耳曼的背景與身份一直是謎,引發許多對其出身的猜測。聖日耳曼在晚年自稱是川西凡尼亞王子Francis II Rakoczi與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兒子。還有說他是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的寡婦Maria Anna of Pfalz-Neuburg的私生子,還有一個猜測說他是葡萄牙王之子。
他第一次以聖日耳曼之名出現的記錄在1710年,據說那時他在威尼斯。其他的記錄包括1743年在倫敦、1745年在愛丁堡。這段時期他認識了盧梭。1746年他消失了。1745年就認識他的英國作家華爾波爾(Horace Walpole)形容說:「他唱歌,拉奏美妙的小提琴,作曲,有點瘋狂而且不是非常理性。」
1758年他重回凡爾賽,在這個時期他留下了一些肖像畫。他自稱擁有一些染料配方,而路易十五讓他住在香波爾城堡,他在此地和路易十五及其情婦龐巴度夫人相處了很長一段時間。在巴黎,他大方的分送鑽石當作禮物。意大利知名冒險家賈科莫.卡薩諾瓦說他親眼看過聖日耳曼化銀成金。據說聖日耳曼有時會暗示他其實已經幾百歲了。
1760年,外交部長舒瓦瑟爾公爵(Duke of Choiseul)想要將聖日耳曼逮捕,他卻已經由荷蘭到英國去執行路易十五所交派的任務了。在此之後伯爵又經由荷蘭到達俄羅斯,當俄國發生政變,將凱薩琳推上寶座時他顯然就身在聖彼得堡。後來有陰謀論推斷他就是肇因。第二年他出現在南尼德蘭(現在的比利時),購買土地並使用另一個名字Surmount。他試著向城邦推薦自己的技術(木材、皮革、油畫顏料的加工方式),然後在接下來的11年他消失無蹤。
1774年他再度出現,向一位巴伐利亞的伯爵自我介紹為Freiherr Reinhart Gemmingen-Guttenberg,the Count Tsarogy。1776年在德國,他自稱為騎士韋爾頓(Chevalier Weldon),用黃金變質來離間腓特烈大帝的密探,對國王說他是個共濟會員。他住在卡爾王子(Prince Karl of Hesse-Kassel)的一間居所中,研究藥草藥方與化學來賙濟窮人。1784年是伯爵「應該」死亡的時期,死因可能是肺炎。他沒有留下甚麼遺產。
但有傳言他仍然活著:1835年在巴黎,1867年在米蘭,拿破崙戰役時期在埃及。拿破崙三世有一份他的檔案,但是在1871年一場大火中燒燬了。神智學(Theosophy)者安妮.貝讚特(Annie Besant)說她在1896年遇到伯爵;神智學者李德彼特(C. W. Leadbeater)說他1926年在羅馬遇到過伯爵,而且聖日耳曼展示了一件曾經屬於羅馬皇帝的袍子,還說自己有一個住處是川西凡尼亞的一座城堡。神智學者波洛德(Guy Ballard)宣稱在夏斯塔山(Mt. Shasta)見到伯爵並被引見給一群金星來的旅客,並出版一系列關於他們交流的書。1972年1月28日,Richard Chanfray,一位前科犯和歌星黛莉達(Dalida)的情人,在法國的電視節目上自稱為聖日耳曼伯爵,同時宣稱路易十五仍然活著。
6 沃尼奇手稿
沃尼奇手稿是中世紀的一份以未知的語言所撰寫的手稿,書中還配有關於天體、幻想植物和裸女等奇怪圖畫。書的第一部份描繪了迄今無人能識的奇特植物,書稿中的語言不同於任何現存的語言。它的每一個單詞都由10個以上的字母組成,而普通語言很少出現這種情況。手稿上的插圖說明該書分為六個部份:草藥、天文、生物、宇宙、藥物和處方。此手稿目前被收藏在美國耶魯大學貝內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中。
這本書稿何地寫成?作者是誰?文字到底是由何種語言寫成?圖片有甚麼寓意?人們經過100年的努力,意圖解碼,但都是徒然。
1586年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花了600達卡金幣收購此書稿後,它神秘地失蹤了300多年。沃尼奇書稿再次受人關注,是20世紀的事了。1912年,美籍波蘭書商威爾弗里德.M.沃尼奇(Wilfrid M. Voynich)在羅馬附近的蒙德拉格尼莊園(Villa Mondragone)找到了一箱老舊書稿,他意識到這是一筆巨大的寶藏:其中一本被束之高閣厚約240頁的書,上面滿是圖畫——看來像是中世紀煉金術士或草藥醫生的參考書,但似乎完全以密碼寫成。手稿上的17世紀文字說明表明,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於1586年收購了此稿。
沃尼奇請了當時頂尖的密碼學家,試圖破譯書中文字和那神秘圖畫暗含的寓意——但它似乎和已知的任何語言都對不上號。1930年沃尼奇逝世時,這本書仍和以前一樣神秘,甚至在此書稿重新被發現近100年後的今天,人們仍未能揭開它那神秘的面紗。
一直以來,人們以為能解讀其中奧義,哲學教授紐堡德、律師芬利、歷史學教授布魯堡、語文學家斯特科、醫生萊維托夫、曾在美國秘密情報局工作的密碼破譯家弗里德曼,以及數不勝數的其他人都宣稱有了答案,但沒有人能真正解開書稿中的謎。
其中羅格.煙肉在13世紀中期致力於研究一種複雜的解讀體系,以期解開書中的所有神秘信息。紐堡德分析了煙肉的研究成果,猜測煙肉是受此稿的啟發,發明瞭望遠鏡和顯微鏡,才得以進一步研究仙女星雲、卵巢解剖和睪丸。煙肉的發明領先於他的時代有250年之多。
沒有句號,沒有逗號,沒有主要語言結構。但神奇的是它似乎表示出很深的內涵:甚至是那些僅有幾句話的標題,也使人感覺包含很多內容。對書稿的最新研究方法給我們帶來了一絲新的光亮——但貝內克圖書館拒絕透露結果。看來沃尼奇書稿之謎還將持續下去。(下周末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