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教育,「師道尊嚴」、「尊師重道」是人們非常看重的道德觀念和倫理準則。成語「師道尊嚴」出自《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尊師重道」出自《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
古人把尊師的概念和尊道聯繫在一起,古人認為道是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理,實踐道是實現最高的人生價值,指出為師之道尊貴、莊嚴。倡導維護師道尊嚴,老師受到尊敬,學生才能看出道的崇高,老師所傳授的道理、知識、技能才能得到尊重。
如「程門立雪」的故事家喻戶曉,是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它出自《宋史.楊時傳》:楊時和游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瞑目而坐,閉目養神,楊時、游酢二人就冒著大雪在程頤門前恭敬地站著。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這個成語後來用來形容尊敬老師,虔誠求道。
成語對民族文化藝術的反映
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必然產生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文學、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都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份,這些藝術內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語當中,如反映文學的「文以載道」,書法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繪畫的「妙手丹青」、「吳帶當風」。
再例如音樂,我國古代的音樂文化相當發達且有特色,將一些反映音樂的成語串聯起來,就會顯現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內容。
從「絲竹管弦」、「金石弦絲」、「鐘鼓齊鳴」等成語中,人們可以了解到我國古代的樂器;「黃鐘大呂」、「五音六律」等成語,記錄了我國古代特有的音樂理論「十二音律」,和由此形成的宮調理論;「盡善盡美」、「餘音繞樑」反映了古人對音樂境界的追求。
其它藝術都可以從成語中比較系統、完整地了解它們基本面貌,和由此生發出來的價值觀。
成語的價值觀和審美觀
成語中出現的山水、植物、動物、器物,每一種形象都含有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成語描繪出「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山明水秀」、「鳥語花香」等自然景觀;描繪出「萬象更新」、「欣欣向榮」等活潑、充滿生機的氣象;松柏、梅、蓮等以其特有的品性還往往被賦予某種象徵意義,如「歲寒知松柏」,梅「傲雪凌霜」,蓮「出淤泥而不染」。
山水在成語中不僅是具有普通的地理意義,也被賦予象徵內涵,如泰山在中國人心目中,是高大、莊重、神聖的象徵,它是五嶽之首、五嶽之尊。
成語有「安(穩)如泰山」,比喻像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登泰山而小天下」,比喻登高望遠,眼界開闊;「泰山不讓土壤」,指泰山不拒絕細小的土石,故能成其大,比喻人包容的胸襟;「泰山北斗」,比喻因德高望重而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常用以取材於動物的成語數目也很多。如龍、鳳、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神異的動物形像,它們以高貴、威嚴、祥瑞被作為吉祥的象徵,著名成語有「龍飛鳳舞」,出自宋代蘇軾〈表忠觀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龍飛鳳舞,萃於臨安」,用於形容奔放雄壯的氣勢或生動活潑的姿態。
「百鳥朝凰」出自《唐書》:「海州言鳳見於城上,群鳥數百隨之,東北飛向蒼梧山」,用於比喻德高望重者乃眾望所歸;「鳳鳴麟出」:指鳳凰鳴唱,麒麟出現,用於比喻賢人出現。
在華夏文明史上,古人通過鑄鼎等這些具有原始象徵意義的金玉器物來敬天敬神,尊崇有德,昭示上天賜福於有德之人,金玉文化無處不見。
著名的成語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莊子說:「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謂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使金石為之開裂。玉文化則將古人對理想道德崇高境界之追求,比附於玉之堅潔精美,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君子比德於玉」的傳統,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徵。
與玉有關的成語有「如圭如璋」,《詩經》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璋」,圭、璋是古代非常貴重的玉製禮器,像圭和璋一樣,比喻君子純清美好的本質。
「冰清玉潔」,出自司馬遷〈與摯伯陵書〉:「伏唯伯陵材能絕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形容人品像冰那樣清澈透明,像玉那樣潔白無瑕,操行清白,品格高潔。
中國成語文化內涵博大精深,集中、典型地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特徵,它凝聚了幾千年中國人民文化發展的演變歷程,將傳統道德理念植根人心。啟迪和鼓舞人們:敬天知命,追隨大道,有「俯仰無愧」的坦白胸襟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高尚品德。
--轉載自明慧網◇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