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成語中,時常出現以動物的長相與特性來譬喻人情事理的例子,如形容一個人只會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見解,拿「鸚鵡學舌」來做比方,真是生動無比。古人透過對動物習性與特徵的觀察與了解,巧妙運用到語言當中,增加對話的活潑與趣味,會心一笑之餘,也不禁讚歎古人創意之豐富。以下就以「十二生肖」分類介紹,一起瀏覽中國的成語動物園。

鼠-老鼠終日隱身暗處,趁人不注意時出來活動、偷東西吃。所以古人對鼠輩評價甚低,與鼠相關的成語涵義也不佳。如「獐頭鼠目」形容人之奸邪狡猾;「抱頭鼠竄」形容狼狽而逃的樣子,與「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有異曲同工之妙。「鼴鼠飲河」則以鼠身型之小比喻器淺,所取河水量不多,自然也不可能造成多大的損失,所以不必在意。 

牛-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與耕牛關係密切,感情深厚。但在成語中還是以牛之笨拙特性為描述重點,如「對牛彈琴」以牛比喻愚蠢之人,對著愚蠢之人談高深的道理,既失當也不被理解。「吳牛喘月」則以南方的水牛怕熱,看見月亮就以為是太陽,所以見月即喘的情形,比喻人不懂得分辨實際狀況,只依據表面下錯誤判斷,也是一種愚笨的表現。 

虎-老虎原本就兇猛威武,如果再像鳥一樣長了一對可翱翔天際,來去自如的翅膀,「如虎添翼」聲勢之壯大可怕,可想而知;「九牛二虎」肯定力大無比。古人有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到虎穴偷虎子的確艱險萬分,但是如果一有困難就退縮不前,不肯冒險嘗試如何成功?當然除了膽量和勇氣之外,還要懂得運用機智「調虎離山」,因為老虎離開熟悉的山林,威力也會大減,所謂「虎落平陽被犬欺」,否則與虎相鬥陷入「騎虎難下」的困境,此時只求能「虎口餘生」就很幸運了!當然,如果真的偷得虎子,老虎野性難馴,也不適合當寵物,「養虎貽患」,只是自找麻煩,倘若還想進一步「與虎謀皮」,那更是險上加險了。現今還可能觸犯動物保護法呢! 

兔-由於兔子在野生環境中常扮演弱勢的獵物角色,所以「狡兔三窟」才不易被捕捉,妄想不勞而獲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抓到兔子的機率當然很低!「兔死狐悲」描述狐狸吃了兔子後還流下悲傷的眼淚,那不是太虛情假意了嗎?「兔死狗烹」以獵人利用走狗捕獲兔子後,走狗也一併被烹煮的情形,反映獵人之殘酷無情,也提醒幫人做壞事者警惕自己的下場! 

龍-龍在中國的神話中神秘、高貴,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出現時常夾帶風雨、雷電,能呼風喚雨,聲勢驚人。成語中「攀龍附鳳」意寓了對龍、鳳尊貴的嚮往;父母期盼兒女都是「伏龍鳳雛」,長大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為「飛龍在天」,龍也代表領導地位,所以人人想當「龍頭老大」,但是若無法取得共識,「群龍無首」可就天下大亂了! 

蛇-蛇居草叢,所以「打草驚蛇」固然對行路者可提高警覺,避免冷不防被咬,相對而言,蛇也因此有了防備。蛇之毒狠冷血,若是再有美貌包裝,如「蛇蠍美人」,禍害更大;就型態來看,蛇本無足,「畫蛇添足」就是多此一舉;「杯弓蛇影」將弓與蛇影相比擬,如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點出心理障礙對人影響之大。 

馬-馬在古代是人類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戰場上更是將領們衝鋒陷陣時不可或缺的重要配備。日行千里的良馬貢獻之大,使古人常以馬比喻人才,如稱讚人是「上駟之材」,是「人中騏驥」;「馬首是瞻」表示服膺人才之領導;「使驥捕鼠」就是大才小用,浪費人才;「伯樂相馬」指出辨識人才的重要,但若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就非常要不得。行程落後或時間太趕,「快馬加鞭」固然無可厚非,但仍要懂得及時「懸崖勒馬」,尤其不可「盲人騎瞎馬」,否則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同樣地,讓想像力無限馳騁如「脫韁野馬」也需懂得節制,要不然弄得神魂顛倒,失去理智也會造成禍害。 

羊-羊被人類圈養,「亡羊補牢」點出雖因柵欄破損導致羊走失,但是只要懂得即時補救就可避免損失更多,釀成大禍。「歧路亡羊」則顯示了走失的羊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與困境。「使羊將狼」是大錯特錯的安排,羊生性溫和軟弱,如何駕馭兇狠的野狼?至於「羊入虎口」的結局當然是可憐的羔羊必死無疑;「羊質虎皮」就像「狐假虎威」一樣,終究有被人揭穿真面目的一天。 

猴-猿猴與人類在生物學上雖然同屬哺乳類,外型也有相似之處,但是「沐猴而冠」終究無法等同於人類,充其量也只能是衣冠禽獸而已。 

雞-公雞是古代具有鬧鈴功能的家禽,東晉祖逖「聞雞起舞」,為北伐胡族、收復失土勤練武藝,這種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稱許。至於「牝雞司晨」則被古人認為嚴重違背母雞只負責下蛋的自然律法,侵犯雄性領域的行為當然被視為不吉的異象。在高唱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能力強、表現佳的女性比比皆是,體現了陰盛陽衰的天象。

狗-由於狗是依靠主人提供住處與食物而活,一旦失去主人照料,「喪家之犬」流浪四方,自然是無精打采、狼狽不堪。在古人眼中,狗是地位卑微、低下的象徵,現在狗則被稱為是人類最忠心的朋友,不管如何,「狗仗人勢」欺負別人都是錯誤的行為。

豬-中國成語的背後也隱含許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索的故事,例如「殺彘教子」就是一例。春秋時代曾子的妻子有一天要到市場買東西,為了安撫執意要跟隨的兒子,就對兒子說,只要乖乖待在家中,回來一定殺豬給他吃。曾子的兒子因為母親的話而停止哭鬧。從市場回來後,曾子要殺豬烹煮時卻被妻子制止,妻子表示先前對兒子說的話只是一時的哄騙戲言,不必當真。結果曾子回答說:跟小孩子說話不能虛偽不真,如果今天欺騙了他就等於教他說謊,以後他再也不會信任父母的話,父母要再教導他也就困難了。說完立刻把豬給殺了,實踐諾言。這個教育故事,雖然古老,其中所表達出「身教重於言教」的理念還是有其參考價值的。 

中國成語可說是先人智慧與生活經驗的結晶,希望讀者能在其中發掘更有趣的主題!

~載自【正見網】◇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