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自古以來,玉石文化深深影響中華民族。古人愛玉,重其內涵,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台灣故宮古玉權威那志良老師的衣缽傳人周述蓉表示,中國人和玉相似,富含內斂含蓄的特質。
玉器是一種品德的象徵
周述蓉表示,玉器是一種品德的象徵,玉與古代君子品德相提並論。孔子曾說玉有玉德──「仁、義、禮、知、信、樂、忠、天、地、德、道」──玉跟人的品德一樣,君子以玉為貴,中國人內斂含蓄,和玉的特質非常相像,玉不像其它的寶石那麼絢麗,但是越戴越漂亮,很像中國人耐磨,潤性強,而且玉潤度為所有礦物質中最高,與中國人特性非常接近。
玉有玉德,跟君子品德說法一樣,所以凡君子必佩玉來節制自己的行止,無論是站是坐都要有節有度,時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不要越規出格。
踏進奧秘世界20年
周述蓉研究玉有20年,從小就非常喜愛玉器,師從那志良老師後,越學越有趣味,覺得永遠學不完。她說,自己所收藏,用於一般教學的古玉是距今約3,500年的「齊家文化玉璧」,齊家文化玉璧在考古出土量並不多,看起來有些粗糙,是當時玉工匠功藝製作的特徵,如果做得很精緻那就不是齊家時代的玉。
古代帝王與玉
周述蓉表示,清代有很多玉器在八國聯軍時輾轉到歐美國家,或是在戰亂時,歐美人士在中國收集,因此,在美國好多博物館有中國的玉器珍藏。乾隆皇帝最喜歡收集玉器,歷代皇帝中他最有鑑賞力,在台北故宮可以看到很多玉器上有他所題寫的玉器詩。
周述蓉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時乾隆請玉工匠刻的詩上面的文字和古代玉器的花紋是顛倒的,或是放置的位置顛倒。究其因,乃當時出土的玉器很少,致使他對古代玉器認識不夠。
有關幾經琢磨成為光華四射的和氏璧,有個膾炙人口的說法:「凡得傳國璽者乃真龍天子」,所以當時群王爭之,歷代帝王皆欲得之。
根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獲得和氏璧,將它改刻成一個傳國璽,秦滅輾轉流傳,據說最後元朝被明朝打敗往北遁時被帶走,無從可考。周述蓉就曾經看過所謂的「傳國璽」不下二、三十個,對方要求她鑑定,但都不是真品。周述蓉的老師那教授曾說:「在蔣經國時代,有人說找到該傳國璽,但到目前尚未發現任何真正的。」
玉器鑑定
周述蓉表示,不同時代的玉器有它不同現象及使用材料,如傳國璽正面側面看顏色不同,在秦始皇時代,秦國玉器有其一定的特徵、風格、造型、文字、2千多年的風化現象、特殊雕刻方法、玉料等,透過這些可作為鑑定依據。
玉和雕刻方法與當時的科技發展相關,現代人用現代的機器雕刻,古代多用古代機器或用手工做,古玉面向多,高古玉(漢代或以前、帝王皇家達官貴人用的玉器)幾乎為出土玉,明清後才有傳世的玉,傳宗接代傳到這一輩。無論傳世或出土的,都會有風化現象,所以在從事鑑定時要看玉雕刻時間、年代、藝術風格、技巧、風化現象、土壤成份等特徵。
而玉之價值在於時代、功力、材質、稀少量,而當時貴族對待的等級等等都會影響該玉現在的價值。
最近幾年,國際拍賣市場好的白玉價格不菲。現在古玉市場,尤其對高古玉可能是個起漲點,如果有機會碰到認為好的不妨收藏。但周述蓉提醒,有些翡翠造假,不肖商人將翡翠掏空再灌些樹脂類的物質或加上顏色,翡翠材質本身被破壞,有人覺得越戴顏色越不好,懷疑是不是自己身體不好所致。周述蓉笑說:「那是翡翠被破壞生病了。」
玉石奧秘無窮
周述蓉說,玉石奧秘無窮盡,考古不斷有新發現。考察中國安徽凌家灘遺址時,在出土玉器中居然發現5,000多年前硬度很高的「矽化碳」,還作為製作玉器的工具,此為最早出現的人工合成材料。
周述蓉做成份分析及拍攝顯微鏡照片,並發表英文論文。而近代直到1893年,美國人在實驗室才研究出來人工合成材料,還去申請專利。但是在5,000多年前,中國人已經合成出來,可見在遠古時代人類的科技已經很發達。
她說,很多考古出土文物,會推翻原來的記載,如海昏侯墓中挖出一個有孔子生辰的屏風,就推翻了原來孔子生辰的文獻記載,諸如此類,可見考古不斷有新的東西,不斷更新人類現有的知識,如她找到的合成材料矽化碳,當時大家都傻眼,怎麼可能在5千多年前就使用了。
周述蓉表示,研究玉器最有趣的是要學很多相關學問,如考古環境、當時的科學、知識、儀器,綜合所研究的東西做出一小部份答案,那個過程很吸引她。
周述蓉說,研究開始至今,已經由表面物質面轉到內心深處,現在已經沒有想買玉的慾望,因玉的世界何其廣大,何其深邃,美的東西何其多,因此變成從欣賞的角度去看,而不想去擁有。
研究越多越深入越覺得自己懂得少,越研究越有新的發現,有可能推翻原來的研究。學者如周述蓉,不用既有的觀念自我設限而能開拓更廣大領域。玉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可研究面向非常廣,目前對玉沒有一個完整的研究體系,玉的領域是非常值得去研究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