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傳將在11月訪華前,中美貿易關係再添波折。本周三,特朗普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叫停具中資背景的私募基金,收購美國晶片公司的交易,有分析認為,事件或產生骨牌效應,擔心其它中資企業併購亦有可能受影響。彭博社報道,這是美國27年來,第四次由總統下令,基於國家安全風險考慮,停止外國公司收購美國公司,也是特朗普任內首次。

買家峽谷橋資本公司(Canyon Bridge Capital Partners LLC)是一家由中共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支持的私募股權公司,去年11月提出以13億美元(約101.56億港元)併購美國萊迪思半導體公司(Lattice Semiconductor)。他們用了8個月的時間遊說,但依然被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IFUS)以國家安全理由否決。9月8日,萊迪思公司宣佈,已把該公司的併購計劃遞交白宮審批。

白宮和美國財政部周三(13日)表示,特朗普根據多機構小組的建議做出這個決定。

財政部長姆欽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根據行政部門的承諾,採取一切必要行動確保美國國家安全,總統下令禁止這項收購。」

憂國家安全恐用於軍事

萊迪思半導體公司的總部在美國俄勒岡州的波特蘭,是美國屈指可數的生產可編程邏輯晶片(FPGAs)的廠商之一,該公司的晶片可使用軟件進行更改,不僅可用於通信、電腦、工業方面,也可以應用於軍事領域。

據大陸媒體報道,FPGA在網絡安全、人工智能、航太航空、工業和醫療市場越發重要,比如,去年蘋果iPhone 7裏採用了萊迪思的FPGA晶片,HTC的虛擬實境(VR)產品中同樣也採用了萊迪思的產品。

目前大陸和海外廠商的FPGA產品技術差距至少在5-10年以上。大陸高端FPGA器件完全依賴進口,故一直對美國晶片企業的核心技術虎視眈眈。

除清華紫光一度持有萊迪思8.65%股份之外,一家去年新成立的中資私募基金「峽谷橋資本」則提出以巨資收購該企業。

峽谷橋資本公司表面上位於矽谷,但其主要辦公地點卻在北京,監管檔案顯示,該公司的投資方──「中國創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隸屬中共國有企業,即中共國資委出資的中國國新控股。峽谷橋資本高級顧問是前中芯國際CEO王甯國。

雖然萊迪思宣稱,他們並沒有跟美軍做生意。不過其兩大競爭對手──賽靈思和英特爾旗下的Altera生產的晶片卻被使用在軍事科技領域。

美國官員擔心中共的投資可能威脅到美國工業的競爭力,並使中共獲得美國商業和軍事應用的尖端技術,加上美國政府正在使用萊迪思半導體公司的產品,在考慮到國家安全之下,禁止這樁交易。

今年第三單美拒收購案例

今次收購萊迪思被叫停,是今年第三宗中企收購美國公司失敗的案例。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7月下旬,否決了海航下屬的北京喜樂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購美國全球鷹娛樂公司34.9%股權、價值4.16億美元(約32.50億港元)的計劃。中國的智能手機製造商TCL集團收購美國Inseego Corp公司旗下的MiFi移動熱點業務也宣告失敗。

中國億萬富豪馬雲旗下螞蟻金服12億美元(約93.7 5億港元)收購美國達拉斯的匯款公司「速匯金」的交易,以及中國泛海控股集團以27億美元(約210.94億港元)收購美國人壽保險公司Genworth Financial,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審批都已受挫,目前正重新提交申請。

據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統計,2017年中資企業有意收購美國企業達83宗,總交易金額為250億美元(約1,953.13億港元)。

華府中國問題專家石藏山認為,很明顯美方加強了對中國企業收購的審查,預料以後中企收購會越來越難,甚至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他稱,雖然美國一直反對中企通過購買美國技術來加強其晶片業的企圖,但在克林頓、奧巴馬時代,執行力度較鬆,背後涉及巨大利益。從美國政府高層,到西方財團,都和中國交往,「潛移默化地」充當美國說客,在關鍵利益上讓步。

事實證明,特朗普和之前的美國總統不同,為保護美國利益,對中共態度更加強勢。因為特朗普本身是商人,無須依賴財團,而且他上台前已強調美國經貿最大的對手是中共,對技術轉讓、知識產權、貨幣等政策表現強硬,目前正落實其選舉承諾,包括準備推動對中國貿易的調查,限制中企在美國投資。

特朗普禁止有中資背景的峽谷橋資本公司收購美國芯片製造商萊迪思。圖為峽谷橋位於北京辦公室的水牌。(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特朗普禁止有中資背景的峽谷橋資本公司收購美國芯片製造商萊迪思。圖為峽谷橋位於北京辦公室的水牌。(GREG BAKER/AFP/Getty Images)

中資收購遇內憂外患

中國投資者的境外併購行為近年激增,去年更創下歷史紀錄。不過,自今年以來,中企的海外狂購受挫,遭到內外夾擊。一方面是中共嚴控資金外流,另一方面是外國監管機構越發警惕中共的投資意圖。

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道說,2017年上半年中國海外併購額總計726億美元(約5,271億港元),這遠低於2016年上半年創下的1,293億美元(約10,100億港元)的紀錄水平。

關注併購的Acuris,9月6日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以來,中國的境外併購交易按年跌43.3%,只有807億美元(約6,295億港元)。

除了美國外,加拿大、澳洲,日本也加強了對中資海外收購的審查。歐盟「三巨頭」法國、德國和意大利,上月更聯名提議讓歐委會,對中企收購行為是否帶有「政治動機」進行評估,以便保護歐洲一些創新公司。

旅美政治評論家陳破空表示,中企收購最近受挫,是因為外國逐漸意識到其目的。中共就是要把人家的創新技術給買走,留下空殼公司,而且瞄準西方的經濟或者政治的生命安全線,危害他國安全。此外,西方國家還發現,雙方的收購不對等,比如外國公司到中國去收購,要限制股份,尤其是國營企業,五成以上甚至不能收購,但中國公司在西方,卻因為西方的開放政策可以整個吞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