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犯了錯誤,或者在被別人指出不足時,是極力辯解,還是坦言承認?一個人在被他人誤解時,是雲淡風輕置之一笑,相信清者自清,還是怒火中燒,指責他人?一個人在面對他人的錯誤時,是選擇寬容,還是批評,甚至諷刺、挖苦?孔子所言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或許就是上述的答案。

在《論語.衛靈公》中,當衛靈公向孔子詢問軍隊列陣之法時,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情,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因為道不同,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在前往陳國的途中,弟子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的答案之一就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意思就是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即要嚴格要求自己,但對別人要寬容。

宋代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每每告誡其子說:「雖然是最愚笨的人,但是當他在責備別人的時候,卻是清清楚楚;可是一個極為聰明的人,寬恕自己的時候,卻是迷迷糊糊的。反過來說,一個人如果能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原諒自己的心來原諒別人,就不怕達不到聖賢的地位。」這與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意思相同。

范純仁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平生修身養性,對於飲食從不挑剔,對於他人從不苛責。從官衙回家後,立即換上粗布衣服,習以為常。從年輕到老,從小官到大官,始終如此。

北宋歷任三朝宰相的魏國公韓琦,也是一位心胸寬廣,待人寬宏大量之人。歷史上流傳著幾個這方面的故事。

話說韓琦鎮守相州時,因為祭孔而在外住宿。不料,遇盜賊拿刀要取他項上人頭獻給外族。韓琦不但將桌上財物給他,也不畏懼的伸出脖子,盜賊見狀行禮說:「我聽說您的氣量很大,所以來試試您。桌子上的東西承蒙您送給了我,希望您不要將此事洩露出去。」韓琦真的沒有告訴別人。後來,這個盜賊因為他事觸犯刑法被判死罪,行刑前將這件事說了出來。他說:「我擔心我死了之後,韓琦的德行不為人所知。」

還有韓琦率軍駐紮在定州時,晚上寫信,叫一個士兵拿著蠟燭站在他身旁照明。士兵一不留神,蠟燭燒到了韓琦的鬢髮,韓琦立即用衣袖把火拂滅繼續寫信。等回頭一看,發現旁邊拿蠟燭的已經換了人。他怕主管的官吏懲罰那個士兵,急忙把他叫來,說:「不要換掉他,他現在已經懂得如何舉燭了。」軍中的官兵都十分佩服韓琦的度量。

有人跟隨韓琦幾十年,記錄下韓琦的言行,反覆比較發現他言行十分一致,沒有不相應的地方,堪稱一代賢臣良將。

而北宋大臣呂蒙正同樣是一位寬厚仁慈的人,從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在他剛做宰相時,一個官員在上朝時隔著簾子指著他,非常鄙夷地說:「這種貨色的人也能做宰相嗎?」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就走過去了。他的同僚很生氣,要追問那個官員的姓名,被呂蒙正制止了。到了下朝的時候,這位同僚仍然為他鳴不平,後悔沒有問出說話人的姓名。呂蒙正說:「幹嘛要知道呢,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不容易忘記,不知道不是更好嗎?」人們都很佩服他的器量。

中國歷史上類似的故事其實數不勝數,像戰國時期藺相如對廉頗的忍讓,宋代于令儀對於盜賊的寬恕,清代張英的「六尺仁義巷」等,都是千古佳話。

的確,一個人德行的高下在於是否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看到別人的錯誤,不僅能夠原諒對方,而且自己也要引以為戒,嚴格要求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長此以往,成為聖賢也就不難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