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懸壺」、「懸壺濟世」,那麼懸的是甚麼壺呢?《詩經》中記載:「匏」、「瓠」、「壺」、「甘瓠」,指的都是葫蘆,只是品種有別罷了。古時候在中醫、中藥鋪門前常掛著一個葫蘆,或者四處行醫的郎中腰上也都掛著個葫蘆,人們就稱為「懸壺」。可是,為甚麼行醫賣藥都要以葫蘆作為標誌呢?

元朝張昱《拙逸詩》「賣藥不二價,懸壺無姓名。」唐朝杜捕《寄司馬山人》:「家家迎薊子,處處識壺公。」由這兩首詩可發現,「懸壺」這個典故名稱由來已久了,而且裏面還有個神話故事哩!

《後漢書‧費長房傳》上載,河南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當市掾的小官費長房。有一天,市集上來了一個行醫賣藥的老翁,在他看病賣藥的棚頂上經常掛著一個葫蘆,所以人們就叫他「壺公」。他賣藥不許還價,服了他的藥不管甚麼病都能治好,十分靈驗。到了天黑人潮散後,壺公就會跳進葫蘆裏休憩,市集上都沒有人發現,不過費長房在樓上卻看得一清二楚。他很吃驚,不過知道此人必是奇人。

為了弄清楚壺公的來歷,費長房準備了好酒好菜款待壺公。壺公知道費長房跟自己有緣,就約他隔天晚上再見面。第二天費長房依約前往,壺公便領著他一起跳進葫蘆內,只見葫蘆裏別有洞天,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奇花異草,宛若神仙世界。大廳的桌上擺滿了美酒佳餚,兩人享用後,壺公才把費長房帶了出來,並且叮嚀他不可以告訴別人。不久,費長房便拜壺公為師,學習醫術及修道之術;幾年後壺公又贈他能治病驅鬼的竹杖,從此費長房可以治百病、驅瘟疫了。

因為壺公當時懸壺賣藥行醫,於是後人便紛紛倣效,行醫或賣藥的人都在自己的店鋪前掛上葫蘆標誌,藉以表明自己的醫術高明,藥石靈驗。「懸壺」一詞就因此被沿用下來了。

中醫除了「懸壺」這個別稱外,常見的別稱還有「歧黃」、「青囊」、「杏林」,另外「橘井泉香」也是中醫的另一則典故。《神仙傳‧蘇仙公》記載,西漢時湖南有個蘇耽的道人,非常孝順父母,後來得道成仙。在他成仙前曾叮囑母親,隔年將有疫病流行,到時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來治病。翌年果然爆發大規模疫情,他母親按照他所說的,用井中的泉水泡橘葉救活了無數的鄉民。而「橘井」也就成了中醫的另一個別稱。

中國傳統的中醫是老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醫術,不管用懸壺或植杏林、橘樹這些標記,目的都是在推銷自己擁有像古代名醫般的高超醫術。但重要的是要學習古人的「仁心仁術」,醫生的天職是救人,萬萬不可為了賺取暴利,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名利是一時的,良知卻是一世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