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規模遠征 西域各國徹底臣服

漢武帝為新一輪西征徵集六萬騎兵、十萬頭牛、三萬餘匹馬以及數以萬計的驢子和駱駝,此外還組織一支運輸糧草的輜重部隊和一支旨在破壞大宛國都城水源的工兵部隊。同時又在酒泉、張掖一帶佈置十八萬大軍,隨時準備支援。李廣利再次被委以重任。

公元前101年,李廣利再率大軍遠征大宛國,沿途西域各國除了輪台國外,大多懾於漢軍氣勢,紛紛大開城門,熱烈歡迎。而輪台國在與漢軍的對抗中被滅。

當漢軍來到大宛國都城之下時,首輪對壘即取得勝利。隨後,李廣利下令圍攻大宛都城,先派工兵部隊切斷大宛都城內的水源,又摧毀大宛都城的外城,生擒大宛軍猛將煎靡。大宛國投降,國王被殺。

李廣利挑選了幾十匹上等馬和三千匹中等馬,並重立親漢的昧蔡為大宛國王,然後回國。並於回國途中滅了郁成國。

漢朝的馬塑像。(公有領域)
漢朝的馬塑像。(公有領域)

這場被讚譽為世界軍事史上「空前大膽的行軍」,對於控制西域和打擊匈奴意義重大,西域各國徹底臣服漢朝,並多派子弟到長安為質,加強與漢朝的關係。

而漢武帝在得到汗血寶馬後,曾寫下《西極天馬之歌》,表達「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的心情。

後來漢朝派十多批使者到大宛西邊的一些國家,曉諭和考察討伐大宛的威武和功德,並尋求奇異之物。

漢武帝還在敦煌和酒泉設置都尉,一直到西邊的鹽水,路上往往設有亭鄣。而侖頭則有屯田士卒幾百人,漢朝遂在那裏也設置了使者,以保護田地,積聚糧食,供給出使外國的使者們。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事勝利以及對西域的恩威並施,一方面減少匈奴對漢朝的威脅;另一方面拓展漢朝西北邊疆的領土,控制了天山南路,勢力發展到蔥嶺地區,打通漢朝與西域和中亞、西亞的交往,也打通中西文明交往的通道。宣帝時期,漢朝進一步控制了天山北路,設置西域都護府。

漢武帝時代歐亞大陸形勢。(玖巧仔/維基百科)
漢武帝時代歐亞大陸形勢。(玖巧仔/維基百科)

溝通東西方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一詞來自於19世紀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所著的《中國》一書,書中將「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說法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使用。

史載,通過絲綢之路,一方面,中國大陸的絲綢、瓷器等物品經樓蘭運往西亞、歐洲的羅馬等國,深受歐洲人的喜愛。當時西方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是與絲綢聯繫在一起的。

敦煌壁畫: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公有領域)
敦煌壁畫: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公有領域)

生活在公元前後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當時許多出身高貴的希臘人都穿著「賽里斯」人製作的衣服,而這些衣服都是用西方人所沒有的絲綢製成的。文中提到的「賽里斯」人就是指中國人,因為當時世界上只有中國掌握了絲綢的製造技藝。

精美的絲綢亦引發西方人對中國的無限遐想。公元1世紀的羅馬地理學家龐蓬尼麥拉(Ptolemy)對中國人的誠信充滿了讚譽:「這是很公正的民族,他們把貨物放在曠野中,購貨的人在賣主不在時來取貨,這種經營方式是很有名的。」

另一方面,來自西域、羅馬的植物、音樂、舞蹈、服飾等也經樓蘭傳入了中國。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蔔,還有西瓜等,十有八九來自西域。此外,羅馬的玻璃器、西域的樂舞、雜技也逐漸傳入中國。

東西方的商品和藝術品都在絲綢之路彙集,其沿路文明的發達程度也超出今人的想像。如果沒有漢武帝對匈奴的打擊,對西域的開拓,這樣的東西方交匯是無法實現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