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全貌。(維基百科)

近代修建的水壩破壞生態環境,改變水的流速,並帶來泥沙沉積。而相比之下,中國古代的都江堰則別具一格。都江堰把水患變害為利,兩千多年來涓涓哺育四川天府之國,是全世界使用最悠久的一項工程。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世界上的主要文明的起源都是在河流的附近,可見河流對於人類生存繁衍是多麼的重要。世界上的眾多大小河流不僅給人們提供了生活的保障,也維持著生態平衡。 

然而,這種狀況已經遭到破壞。對此,《科學》雜誌曾於2005年4月刊登文章指出,各項水利工程正將眾多的江河流域搞得支離破碎。 

水壩,禍矣?福矣? 

修建水壩的主要目的是用來防止洪水氾濫、生產水力發電,或是儲水作飲食或灌溉之用。 

然而在一項由美國和瑞典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課題中,研究人員發現在被考察的292條河流中,有172條已受水壩影響。如果包括灌溉用水的話,這個數字會更大。世界上最大的21條河流上都有水壩,而且地理、生物環境最多樣化的8條河流上也都有水壩。 

報道中說,世界上超過15米高的水壩不下45,000個,超過150米高的也有300多個。其中,中國的長江三峽大壩是最大的,有181米高,儲水量預計為39立方公里。 

修建水壩的代價是巨大的。據報道,截至到2004年底為止,中國已經有超過98萬人,從長江沿岸的三峽大壩工地範圍,遷往他處。到2009年大壩完工前,總計將有120萬人從他們原先居住的地方遷移。三峽工程耗資巨大,可是它收到預期的治水防洪效果,令人堪憂。 

報道中說,為數眾多的大型水壩,破壞了生態環境,改變水的流速,並帶來泥沙的沉積。 

瑞典Umea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人們通過截留和導水份流來改變河流,從而滿足對水的需求以及能源和交通。然而,這些措施已經大大改變了許多河流。這些掠奪性的做法是人們對大自然最嚴重的故意破壞之一。」 

都江堰:古代水利工程的傑作 

和現代的一座座大壩相比,中國古代的都江堰則別具一格。

四川有一句諺語叫:「先有都江堰,後有天府之國」。川西平原因為有了都江堰,把水患變害為利,才成了肥沃富饒著名的天府之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功用自不待說。最為神奇的是,綿綿兩千多年,它一直涓涓滋潤川西平原,迄今依然不倦地哺育天府之國。在全世界還沒有另外一個工程有如此之長的歷史。 

都江堰沒有修一道壩橫截洪水,而只是用竹籠裝卵石堆築而成的順流而行的低堤。低堤只是引導了河流水流。 

成都平原本是一塊盆地,它的西北是綿延的岷山山系。發源於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縣附近,進入一馬平川,水勢浩大,往往衝決堤岸,氾濫成災;從上游挾帶來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積在這裏,抬高河床,加劇水患,現在的天府之國就會成一片澤國;特別是在灌縣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每年夏秋洪水季節,常造成東旱西澇。都江堰從根本上把水患變害為利。

所謂大道至簡至易。從表面總體看,都江堰的結構極為簡單。它由3部份組成: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 

都江堰之飛沙堰風光。(大紀元) 

都江堰包括岷江中間的一條淺堤,把岷江一分為二成內江和外江。這條堤並不是去擋住洪水,而是在河當中,把洪水一分為二。由於堤像一條頭朝前的魚,人們把它的最前沿部份稱為「魚嘴」。魚嘴自動按四六分成,洪水季節外江六成,內江四成,而在枯水季節內江六成外江四成。 

分入內江的水,流下去約1000米,就到了「寶瓶口」。這個「寶瓶口」是人工從玉壘山鑿開的一個20米寬的口子。由於像瓶口,就叫它「寶瓶口」。一進這口,水就被引向東,順從的灌溉川西平原去了。 

分水堰兩側壘砌大卵石護堤,靠內江一側的叫內金剛堤,外江一側叫外金剛堤,也稱「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後,內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災了。以後,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內江灌區免遭水淹。同時,由於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的保證泥沙不在寶瓶口前後沉積。 

整個都江堰的建築,只用河邊漫山遍野的竹子編成長長的竹籠,把河裏大大小小的鵝卵石往竹籠裏一裝。河道挖起來的土在寶瓶口一側壘成「離堆」,夏天它把洶湧而來的洪水擋一下,提高水位,使更多的水從飛沙堰流走,調節了流入寶瓶口的水量。都江堰只是把自然界已有的加以疏導和重新調整。它不是一個獨立於自然的一個新建工程結構,而是成為自然的協調而不可分的一部份。 

都江堰借自然之力以用其妙,化害為利,與自然和諧共處。(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