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攝於2015年。(Getty Images)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攝於2015年。(Getty Images)
相關文章

當埃利·維瑟爾(Elie Wiesel)198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評委會讚譽他是「人類的使者」,是「這個還存在著暴力壓迫和種族歧視的世界裏,最重要的精神領袖和引路人」。作為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作家及社會活動家,維瑟爾一生致力於提醒公眾以史為鑒,守護良知與和平。上周六(7月2日),87歲高齡的維瑟爾在紐約辭世,全球為之哀慟。

美國總統奧巴馬得知維瑟爾離世後,不同尋常地發長文哀悼,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洪亮的道德之聲」,是「世界的良心」,維瑟爾不僅是納粹大屠殺最著名的倖存者之一,更曾是「一座活著的紀念碑」。

德國總統高克稱維瑟爾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及傑出的學者」,作為見證人,「他始終讓人們對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保持清醒的記憶,尤其提醒年輕人要警惕極右和排外的危險」。德國總理默克爾則讚譽維瑟爾代表著「道德和人性之音」。以色列總統里夫林說:「埃利.維瑟爾體現了人性精神的堅強,能不懼萬難,戰勝一切惡魔」,「他是一個反對任何仇恨形式的鬥士」。

歷盡黑暗 虎口逃生 

1928年9月30日,維瑟爾出生在羅馬尼亞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到了1940年,他的快樂童年就劃上了句號。匈牙利人佔領了他的家鄉小城,把猶太人都趕進了猶太貧民聚集區。

四年後,德國納粹入侵匈牙利,維瑟爾全家被遣送到臭名昭著的波蘭奧斯維辛集中營。在那裏,猶太人首先要接受篩選,不合格的馬上被送入毒氣室,身體強健的留下來做苦力。維瑟爾的媽媽和妹妹因為不能當勞力用,一到奧斯維辛就被毒氣殺害。

維瑟爾和父親相依為命,被發配到採石場強迫勞動,搬運石頭,忍受著飢餓、寒冷和其它痛苦。之後,納粹又把維瑟爾和父親遣送往德國的布赫瓦爾德集中營(Buchenwald)。在那裏他眼睜睜地看著下鋪的父親被一個納粹士兵活活打死,那一天是1945年1月29日。「我已經沒有眼淚了」,維瑟爾後來在回憶錄中這樣描寫當時的感受。

1945年4月,美軍解放了布赫瓦爾德集中營。當時留下了一張集中營被囚者的珍貴照片,他們瘦骨嶙峋,形如僵屍,維瑟爾後來看到這張照片,幾乎認不出上面17歲的自己來了。

見證歷史 防患未然

從納粹魔窟裏倖存下來的維瑟爾和兩個姊姊被法國一所孤兒院收養。成年後,他來到巴黎索邦大學學習哲學和文學,畢業後從事記者工作。作為大屠殺的倖存者,想到數百萬被殺害的同胞,維瑟爾立下誓言,要把這段駭人的大屠殺歷史告訴世人,通過演講和寫作,他一步步地實踐著自己的承諾。

上世紀五十年代,維瑟爾作為聯合國記者被派駐紐約,隨後加入了美國籍。1958年,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問世。回憶錄《夜》記錄了他和家人在納粹集中營經歷的噩夢,提醒後人,讓這一切永遠不要再發生。作品問世後,被翻譯成法英德等多種語言,全球發行超過六百萬本,成為和《安妮日記》齊名的有關猶太人在二戰期間遭受迫害的真實紀錄。維瑟爾曾說過,「忘記罹難者就等於二度殺死他們。我無法阻止第一次死亡,但一定會盡力防止他們被二度殺害。」

1972年,維瑟爾被紐約城市大學聘為哲學和猶太學教授,數年後又轉往波士頓大學繼續教授生涯。除了寫作和教學研究,維瑟爾把生活中的大部份時間投入了汲取歷史教訓,倡導寬容和平的社會公益事業中。1979年到1986年間,他出任美國大屠殺紀念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發起並籌建了華盛頓的大屠殺紀念博物館。

1986年,在德國國會的提議下,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把當年的獎項授予維瑟爾。維瑟爾領獎時致辭說,「不管世上何時何地有人受苦受辱,一定要選擇立場。保持中立只會助長壓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14年後,維瑟爾第一次來到德國國會發表演講,表達了寬容和解的心願,他不認為德國對於二戰要承擔「集體罪責」,他說:「只有犯罪的人才是有罪的,殺人犯的孩子不是殺人犯,他們就是孩子。」

維瑟爾不僅投身於見證歷史,更關注不要讓悲劇重演。2009年,當他作為倖存者,陪同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德國總理默克爾參觀布赫瓦爾德集中營時,把注意力投向了非洲和巴爾幹半島數年前發生的大屠殺,他感嘆全世界還沒有完全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否則怎麼還會有非洲達福,盧旺達和波黑的慘劇?」◇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