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提琴學派在19世紀後半期的領袖人物,約瑟夫•約阿希姆。(維基百科)
德國小提琴學派在19世紀後半期的領袖人物,約瑟夫•約阿希姆。(維基百科)
1853年的布拉姆斯。(維基百科)
1853年的布拉姆斯。(維基百科)
郵票上的布拉姆斯。(Fotolia)
郵票上的布拉姆斯。(Fotolia)
漢堡市布拉姆斯紀念碑。(維基百科)
漢堡市布拉姆斯紀念碑。(維基百科)
相關文章

19世紀中期後,德國浪漫樂派風行,華格納、白遼士與李斯特等人,正在如火如荼地活躍著,卻也有人對其產生反感,而親近古典樂派與初期浪漫樂派如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等,他們雖然是藉用古典樂派的莊重音樂形式,但是離不開浪漫樂派的詩情與幻想,同時又使用浪漫樂派發展出的作曲技巧,於是產生了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其中約翰尼斯•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又譯:勃拉姆斯 1833~1897)被稱為浪漫樂派時期的復古者。他常在曲子中用古典式的材料為架構,整體卻呈現出全新的創作手法。

臨時升高半音演奏

布拉姆斯1833年5月7日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大城漢堡,從小身瘦體弱,沉默寡言,但是對音樂卻很靈敏。父親是歌劇院的低音大提琴手,母親大父親17歲。他自幼就從父親學習小提琴,後來對鋼琴發生興趣,於是7歲時與奧托•科塞爾(OttoF.W.Cossel 1813~1865) 學習鋼琴。科塞爾住進布拉姆斯家裏盡全力教導,使布拉姆斯的鋼琴技巧進步神速,10歲時就已經能夠登台彈奏莫札特與貝多芬的曲子了。不久老師介紹擅長作曲與鋼琴的艾德華•馬克森 (Eduard Marxsen1806~1887),除鋼琴外並教他作曲理論。馬克森更不斷地灌輸他巴赫、莫札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和德國民謠,讓他大開眼界,小小心靈種下了美好的種子。

由於家境不好,13歲的布拉姆斯已負擔起家計。在漢堡港口的酒吧裏,每到夜幕低垂時,無論晴雨閃爍著霓虹燈的街道中總會飄揚起布拉姆斯的琴聲,另外的時間他也在劇院中演奏和為舞蹈伴奏,人們都讚賞他將來必定和貝多芬一樣。果真如大家所料,10年後布拉姆斯成為了一位偉大的作曲家。

布拉姆斯20歲時和來自匈牙利的小提琴手雷曼尼(Remenyi)到德國北部旅行演奏。在傑丁根時他要為雷曼尼伴奏貝多芬的克羅采奏鳴曲,因為鋼琴的音低了半音,而且已來不及調音了,布拉姆斯一點也不緊張,當雷曼尼的小提琴聲一起,他以高半音調子而且完全背譜順利地彈奏出來。在座的聽眾根本不知道,連雷曼尼自己也不知道,得知此事後雷曼尼非常讚歎。當時名小提琴家約瑟夫•約阿希姆(1831~1907) 也在座中,對這位青年極為欣賞,他們後來成為好朋友。當布拉姆斯旅行演奏結束時,隨即去找在哥丁根度假的約阿希姆,兩人還一起到大學聽歷史和哲學課。另外約阿希姆也為布拉姆斯寫信,引見在威瑪的李斯特和在杜塞道夫的舒曼夫婦。

布拉姆斯見過李斯特後,他們並不怎麼投緣,接著他即前往杜塞道夫拜訪前輩舒曼。舒曼慧眼識英雄,看出他的才華,兩夫婦非常歡迎他。於是舒曼在《新音樂時報》的雜誌上常常介紹布拉姆斯並協助他出版樂譜,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也極力地幫助他,克拉拉在各地的演奏會中都彈他的作品。1856年舒曼逝世後,布拉姆斯從漢諾威來到杜塞道夫照顧舒曼一家人,因此與有7個孩子的克拉拉滋生愛情。克拉拉年長他15歲,23歲的布拉姆斯對克拉拉又敬又愛,兩人常有書信往來。但不久在一次的出外旅行之後,布拉姆斯對克拉拉從愛情而轉為同情,他發現婚姻和創作無法兼得。這時他也開始尋找新的創作方向,學習對位法、配器法與變奏技法,所以在克拉拉搬到柏林時,他也離開了杜塞道夫回到漢堡。

為音樂而作的德文安魂曲

後來大部份時間布拉姆斯都住在漢堡,擔任宮廷鋼琴家和合唱指揮。這時期他的作品更趨成熟,寫下了充滿青年苦澀的《b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1859年在來比錫發表時,並未受歡迎。後來由約阿希姆指揮,布拉姆斯自己彈奏演出方獲得好評。經過了14年的時間後,由克拉拉演奏再次受到肯定。1878年布拉姆斯親自彈奏此曲時,喝采之聲空前不絕,這期間結識名歌唱家尤利斯史托克豪森並成為知己,同時正著手創作《韓德爾主題變奏曲與賦格曲》、合唱曲、鋼琴的室內樂曲以及歌唱曲等,《第一號交響曲》與《德文安魂曲》也在此時孕育。

布拉姆斯也到過維也納旅行演奏,他深深愛上了這個音樂之都,他喜歡的音樂家都曾經在此,如貝多芬、舒伯特與小約翰史特勞斯。他在1862年定居維也納。雖然剛開始他艱深的音樂不太被接受,直到1868年他寫了《德文安魂曲》,才獲得肯定與欣賞。當時在舒曼過世時,為要表達悲痛之情,布拉姆斯開始寫《德文安魂曲》,寫到一半時,自己的母親也過世,刺激他快速完成此曲。這是一首以德文為歌詞的莊嚴安魂曲,純粹為音樂而寫,而不是為教堂演唱而寫,有別於其它的安魂彌撒曲,讓人聽了會不禁流淚。由於此曲的成功,讓布拉姆斯的作曲家地位更上一層樓。

從1868年到1874年之間,布拉姆斯陸陸續續作了21首之多的《匈牙利舞曲》。起因於布拉姆斯在旅行演奏中,曾到過匈牙利,他很喜歡匈牙利的民族傳統舞蹈「查爾達斯」,舞曲中緩和如傾訴般的情感與快速熱情奔放的節奏,激發了他創作出許多的《匈牙利舞曲》,這些舞曲中有給鋼琴四手聯彈的曲子,也有是鋼琴和小提琴獨奏曲及管弦樂曲。在當時的歐洲人家裏很流行鋼琴的聯彈,所以具有異國風情的《匈牙利舞曲》出版成樂譜後非常受歡迎。

深受貝多芬影響主張古典主義

布拉姆斯深受貝多芬影響,他主張回到古典主義,回到巴赫、貝多芬的音樂,對浪漫樂派音樂家的風格和標題音樂產生反感。華格納使浪漫派音樂發展到巔峰,而布拉姆斯則創導了新古典樂派,形成了兩個流派。而布拉姆斯的代表作《第一號交響曲》是繼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的大傑作,有人稱其為《第十號交響曲》,深具貝多芬的風格外,實質上亦有濃厚的北德浪漫要素。這首協奏曲首演時,由約阿希姆擔任小提琴,布拉姆斯親自指揮,結果發生了一件很糗的事件:開演時布拉姆斯遲到,來不及換衣服就直接上指揮台,音樂進行途中不但鈕釦掉了,還發現忘了配褲帶,使得這次首演失敗,由此可見布拉姆斯在穿著上還真不注重。接著他又寫了《第二號交響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布拉姆斯終身未娶,卻也有過幾次戀愛。單身的布拉姆斯為何能寫出膾炙人口的搖籃曲?布拉姆斯當年在漢堡當合唱團指揮時,曾經暗中喜歡一位女歌手,而女歌手卻成為法柏夫人。1868夏天為了慶賀法柏夫人次子出生,他寫了這首搖籃曲。從如此溫馨親切的音樂中,我們又看到布拉姆斯的細膩與柔美的一面。

布拉姆斯屬於晚成的作曲家,眾多的作品中,四首交響曲最受推崇,完全展現了他優異的作曲技巧。在晚年時認識小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照理說當時的圓舞曲瘋狂氣象,與布拉姆斯的個性是背道而馳,而他卻很喜歡維也納圓舞曲,自己也譜寫了一些圓舞曲作品,由此可知他與施特勞斯的友誼多麼深厚,在伊舒爾的別墅他們是鄰居,兩人還常常一起去散步。

1896年布拉姆斯敬愛的克拉拉‧舒曼走了,他一路奔波趕到法蘭克福,而克拉拉的遺體又被送往波昂,勞勞頓頓近40小時,終於來到克拉拉的墳前,63歲的布拉姆斯悲慟欲絕。回到伊舒爾後,布拉姆斯日漸消瘦,經醫生診斷,他得了肝癌,終於1897年4月3日離開人間。1899年施特勞斯也相繼去世,他們都葬在維也納中央墓地,和貝多芬、舒伯特比鄰安睡。◇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