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出兵滅掉韓國開始,公元前228年滅趙,趙嘉建立代國;公元前226年敗燕,迫使燕王遷往遼東;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代國和燕國;公元前221年滅齊。10年之間,除趙國和楚國稍做抵抗外,秦兵幾乎如摧枯拉朽一般,橫掃六國統一了天下,春秋戰國長達500年的戰亂局面,至此結束。那麼這段歷史對中國人來說,意味著甚麼呢? 春秋戰國長達500年的歷史變局使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管理方式、官制等等,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春秋前諸侯之戰
約日而陣 陣而後戰
我們先說一說軍事。公元前222年,秦國滅亡了楚國。在此之前,秦王曾經跟兩個將軍有一段對話,他問老將王翦:「滅楚需要多少人?」王翦回答:「需要60萬。」他又問另一員戰將李信,李信說:「只需要20萬人。」秦王覺得王翦是老頭子,比較保守,李信是個年輕人,感覺銳氣正盛,就收編了20萬兵馬交給李信,王翦稱病回家了。李信也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寫的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李廣是李信的後代,他們家世代為將。李信帶20萬兵馬攻打楚國,開始時打得很順利,後來楚將項燕,打了一個反擊戰,把秦國的軍隊給打敗了,李信敗回秦國。
秦王很生氣,他又想起了老將王翦,就到王翦家裏請他出來。王翦跟秦王講:「如果讓我用兵的話,非60萬不可。」秦王說:「過去稱霸諸侯的那些國家,像齊國也不過就是千乘之國,就是1千輛兵車,以每輛兵車75人來計算,他的兵馬也不超過10萬,現在你打楚國,需要60萬兵馬,為甚麼需要這麼多的人?」王翦跟秦王說:「春秋時期的戰爭和戰國時期的戰爭不同。」在春秋以前,諸侯國之間作戰,都是約好了日子,雙方來擺陣勢,叫做「約日而陣,陣而後戰」。擺好了陣勢後,雙方才開始交戰;在交戰過程中,也是「致武而不重傷,聲罪而不兼地」。雖然雙方交戰,動用武力,但不會使人受到重傷,它的目的是為了討伐對方的罪過,而不是為了兼併對方的土地,所以戰爭的時間非常短。而且「於干戈之中,寓禮讓之意」。
春秋戰國戰爭頻繁
軍事家兵法眾多
到了戰國時期,「圍城動經數年,報級動以數萬」,圍一個城就要攻好幾年,戰場上動輒斬首多少萬人。我們在講長平之戰的時候,曾經說過一次戰爭趙國就陣亡了40萬的將士。所以戰國時候的戰爭,已經跟春秋時期完全不一樣了。我們講吳越爭霸時,那是到了春秋末年,一場戰爭從公元前476年打到公元前473年,就打了3年;三家分晉時,戰國的第一場戰爭,就從公元前455年,打到公元前453年,戰爭持續時間就變得非常長。而春秋以前,戰爭的時間非常短,甚至可能打一天就結束了。武王伐紂,到了牧野之後,70萬奴隸倒戈,一天戰爭就結束,那還是周滅商的最大的一場戰略決戰。它的結束也是非常快的。
春秋跟戰國時期的戰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帶來一個甚麼問題呢?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軍事家,在戰國之前,寫兵法的人很少,唯一留下的一本兵書,在春秋以前的,就是姜子牙留下的《六韜》。到了戰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繁,所以很多人都寫兵法,比如說春秋末年,齊國的司馬穰苴寫過《司馬法》;孫武寫了《孫子兵法》;到了戰國時候,吳起寫了《吳子兵法》;孫臏寫了《孫臏兵法》;尉繚寫了《尉繚子》。基本上我們看到的兵書,都是在戰國時期,或者是春秋末年出現的。由於春秋和戰國時期,戰爭非常頻繁,所以在軍事史上,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王翦跟秦王說了這番話,秦王就被說服了,於是給了王翦60萬兵馬,王翦帶著這60萬兵馬,滅掉了楚國。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戰事頻繁,也出現了如司馬穰苴、孫武、孫臏等傑出的軍事家。他們不僅百戰百勝,而且將用兵之道寫成兵法。春秋戰國,是中國軍事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
分封制變官僚制
世卿世祿開始瓦解
我們再說一說政治上的變化。我們看《史記》,它有5種體例:本紀、世家、列傳、書、表。「本紀」十二章記述的是皇帝或者一個大的朝代,像《夏本紀》、《商本紀》、《秦始皇本紀》等。「世家」是記述諸侯的;「列傳」記述普通人的;還有「書」,記錄一些跟文化有關的;還有就是「表」,就是時間,甚麼時間發生甚麼事,列表。
世家這種體例,在二十四史的後面二十三本中,幾乎就沒有出現過,只有《新五代史》是一個例外。甚麼叫做世家呢?這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制度有關係。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大夫,大夫也把他的這個封地分封給士,實行的是分封制度。得到封地的這些人,不但他們的封地是世襲的,他們的身份也是世襲的。
周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制,國君的長子做國君,諸侯的嫡長子繼位之後還是諸侯,大夫也是嫡長子繼承做大夫。所以這個爵位和封邑,是世世代代這樣傳下去的,這叫做「世卿世祿」。就是說它有一個家族,往下傳封爵和封邑的這樣的一個世系,所以在史記中就用世家,來記述整個這一個家族的興衰史。
到了春秋末年,到了戰國時期,這個世卿世祿的制度就開始瓦解,由於當時戰爭頻繁,國君需要選擇有才能的人來領導軍隊,也需要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才能是不能世襲的,所以誰有才能就用誰,比較典型的,像在春秋的時候,齊桓公用管仲。管仲出身非常卑微,小的時候家裏很窮,比較貧賤,但是後來他成為了齊國的相,他的地位比世卿、高子、國子還要高。所以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整個中國的官制,從世卿世祿的制度轉變為官僚制度。也就是說,作為一個有才能的人,你可以有你的封地,也可以有你的爵位,但是你的封地和爵位是不能夠往下傳的,一旦告老致仕,要回家了,那麼你的封爵和封邑,全部都要交回來,這樣世襲制變成了官僚制,變成了僱用的這種官僚制度。這也是東周列國發生的變化。到了秦朝的時候,它不再實行分封,世卿世祿的制度就徹底被瓦解了,從分封制的國家,變成了中央集權制的國家。(購買《笑談風雲》DVD,請訪問http://shopping.ntdtv.com/)◇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