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不同民族都有關於大洪水的文字記述或口頭傳說。(網絡照片)
東西方不同民族都有關於大洪水的文字記述或口頭傳說。(網絡照片)
有禹王碑的的岣嶁峰(位於湖南衡陽市區北部)已成了旅遊勝地。(網絡圖片)
有禹王碑的的岣嶁峰(位於湖南衡陽市區北部)已成了旅遊勝地。(網絡圖片)
相關文章

一、洪水初現

在堯的晚年暴發天下大洪水。《聖經》記載的諾亞大洪水也大概發生在這一時期。

當時天下分為冀、豫、兗、青、徐、揚、荊、梁、雍九州。九州之外,即為四海;四海之外,就是八荒。《說苑‧辯物》稱,古代中國「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島。」

冀州者王畿之州也,冀亦畿也,也就是帝都之所在,只有它可以代表「中國」、「天下」。是故《路史》云:「九州唯冀無所至者,舉八州而界自見,亦所以別帝都而大一統也。」

今蒙古地區,當時是一片漫無邊際的翰海,也稱北海。冀豫西面是雍州,即今陝西、寧夏和甘肅東部地區。雍州往西、終南山以北,就是古老的山海。從梁山衝出的山水,滔滔不絕地流入山海。山海西面就是西海,它包括了甘肅、青海、新疆、西藏等一大片地區。山海東面就是從極之淵,即陽紆大澤,位於黃河(當時叫大河)上游。當時的東海(即今東海、黃海、渤海)的海岸線還在現在上海的漕涇、徐涇;蘇北的東台、漣水、連雲港;天津的苗莊、小王莊一帶。浙江、福建的甌閩之地還是一片大海。

洪水暴發後,西海、山海的海水別無出路,都流進陽紆大澤,而陽紆大澤的水又因賀蘭山、陰山的崛起,不能流入瀚海,只能先從孟門山(距黃河壺口瀑布不遠),後又從呂梁山分南北兩面沖瀉而下,淹良田,毀房屋,大量人畜葬身魚腹。特別是雍州,由於高山阻擋,水壅塞在那裏。

堯徵詢誰可以治理水患,驩兜推薦共工孔壬。帝堯說:「共工這個人花言巧語,實則陽奉陰違,貌似恭謹,但卻違背天常,怠慢天神,用之治水不可!」大司農稷也說現在沒有更好的人選,就讓孔壬試試吧,堯無奈任命孔壬為共工治理水患。

堯派大司農稷去崑崙山拜訪西王母,西王母告訴稷,此次洪水乃天意,是有定數的,包括治水之人、治水時機也有定數,要等二十年後,才能派神禹下去治水,屆時水患可徹底平息,到時王母也會幫助治理水患。

天地玄機,劫數天定。

二、討伐三苗

天下大水,南方三苗乘機作亂。「三苗」屬於九黎蚩尤後裔,當時主要分佈在洞庭湖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即長江中游以南一帶,勢力強大,是驩兜父子的封國。驩兜父子殘暴不仁,敗壞傳統。

驩兜父子久有不臣之心,謀亂已久,並多次作亂。如今趁天下大水,四處侵擾,吞併弱小國家。堯命稷討伐三苗,戰於丹水,降服了三苗。並要求三苗將種種虐政、酷刑除去,尊崇古聖之道,歸還所吞併各國的土地,而後放驩兜於崇山。

三、關於大洪水的記載和傳說

《尚書‧堯典》稱:「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洪水滔天,包圍了大山,衝向高岡,淹沒了山丘平原,民不安居。

彝族史詩《洪水記》,敘述了神造天地造人,人類逐漸敗壞墮落並被神用大洪水毀滅,留下一個好人,重新開創人類文明的歷程。

從洪水的規模和範圍來說,堯時期的大洪水幾乎是全球性的,整個北半球都被洪水淹沒。對於這次大洪水事件,全世界二百五十四個民族有著文字記述或口頭傳說,而且那些記述和傳說都大同小異。

《聖經‧創世記》這樣寫道:「此事發生在二月十七日。這一天,天窗大開,大雨四十晝夜。」「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諾亞和他的妻子乘坐方舟,在大洪水中漂流了四十多天以後,擱淺在高山上,到第一百五十天時,洪水完全退盡。

在中國的各民族中,唯一沒有洪水傳說的民族是珞巴族。珞巴族主要生活在山南和林芝地區,平均海拔高三千米。大洪水沒有到達這個高度。

四、關於大洪水的高度

大禹治水,立碑於衡山岣嶁峰,碑立在一方天然的岩石上,傳說立碑之處即為當時水面的位置,也就是當時衡山一帶水位的高度。

《水經注》云:「江水歷峽東,逕宜昌縣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絕岸壁立數百丈,飛鳥所不能棲。有一火燼,插在崖間,望見可長數尺。父老傳言,昔洪水之時,人薄舟崖側,以餘燼插之巖側,至今猶存,故先後相承謂之插灶也。」

《藝文類聚》記載:「宜都夷陵縣西八十里有高筐山。古老相傳,堯時大水,此山不沒,如筐篚,因以名。」宜都在今天湖北宜昌附近的枝城。

台灣高山族傳說中,洪水高度達二千米左右。

朝鮮族的傳說中有一對兄妹漂流到白頭山(長白山)頂才倖免於難,長白山以將軍峰為主峰,附近聳立著多個海拔二千米以上的山峰。也就是說洪水在二千米以下。

菲律賓的傳說中,大洪水中僅剩下一對兄妹維甘(Wigan)和布甘(Bugan)。二千米以下的高山被淹沒。

希臘神話丟卡利翁(Deucalion)和皮拉(Pyrrha)的故事中,由故事的情節來看,二千米以下的高山都被淹沒了。

五、神奇的堯山

《太平御覽》卷七六九引《郡國誌》記載:「濟州有浮山。故老相傳雲,堯時大雨,此山浮水上。時有人攬船於岩石間,今猶有斷鐵鎖。」

山西浮山縣位於太岳山南麓,臨汾盆地東沿,西傍臨汾、襄汾,南連翼城,東鄰安澤,東南毗沁水,北接古縣。縣城半徑十公里左右四面環山,海拔均在一千二百米以上。

民間記載,當時「天河倒傾,大雨如注,經久不息,水出孟門(吉縣)。大溢逆流,江淮通貫,四海溟滓。」就是說,在當時雨量特別大,且持續時間很長,洪水已經從呂梁孟門山頭貫出(古史記載,孟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河橫溢,到處一片汪洋,獨此處有山隨水高低漂浮,故名浮山。因為帝堯在此避水,又稱為堯山。洪水滔天,浮山為岸。

與國內其它諸多同名「浮山」者不同,其它地方水所漂起來的是該山上分散的各石頭塊個體;浮山縣的「浮山」則不然,它是整個的山體都能被洪水漂起來。當時,大地混沌,該山四周被洪水所包圍,但奇怪的是始終不能致害於其上所居的民眾。原因是該山體可以隨四周猛水的漲落而同步起降,如同乘坐於船上一樣隨水而上下自如。這段奇緣往事,在清《嘉慶一統志》中有記載。有人認為浮山地下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由於煤的比重比石頭輕,故可以整體浮在水上。無論如何,煤的比重比水還要大一些。可以說,山的整體能隨水上下沉浮,卻是奇蹟,也是神蹟。

浮山縣境內的這座特殊的「浮山」,因與平定縣的東浮山相對應,在一些書籍裏,也被寫成「西浮山」。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619年)始以「浮山」稱之。 據傳次年(620年)曾有人於該縣境內羊角山下見到了「神人」,故更名為「神山」縣。金大定七年(1167年)又恢復舊名,仍稱之為「浮山縣」。

其實,據當地民間傳說,稱其為「神山」從上古帝堯時期既已有之。試想,其整個山體能夠隨水而浮,居民安然,早就展示了其十足之「神氣」,該山上若非有「神」看護,孰能為之?

六、大洪水的來源

那麼如此浩大無際淹沒全球的大洪水又來自何方呢?

《聖經》裏說:「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極大,於是宣佈將使用洪水,毀滅天下地上有血肉有氣息的活物,無一不死!」天降大雨四十晝夜。

希臘神話記載,天帝宙斯看到人類越來越殘忍無道,正義和禮節全無,決定用洪水把人類淹死。

瑪雅印第安人的典籍《波波武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神在開天闢地初創造了人類,後來人們忘記了造物主的存在,對神不敬,於是天神決定發起一場洪水,以毀滅人類。

從各民族的記載和傳說中看,是由於人類道德普遍敗壞了,所以神降大洪水來懲罰人類,只有極少數善良的人得以存活延續。

這次大洪水應是天降大雨及海侵,其帶來的災難是可怕的,據《山海經》記載,大洪水後許多地區草木不生。

這次大洪水,幾乎毀滅了這一期人類的文明,西方文明幾乎被毀滅殆盡,中華文明也受到重創,但有一些文明保留了下來,這就使得這一地區的人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有人認為堯時代的大洪水,是兩次文明的分界限。確實,我國現存最早典籍之一的《尚書》,「獨載堯以來」史事。就是說,中華民族的真正系統的記述開始於堯、舜、禹時代,即大洪水時代。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組◇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