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詐騙集團猖獗,手法不斷升級,利用人性心理、社交群組來誘騙民眾,受害者除了要承受心理、財務的損失之外,背後更是帶來一連串的焦慮、懷疑、自責、自我否定等負面情緒。然而,這些隱藏自我的批判可能引發抑鬱和身心症狀而不自知,因此身邊親友的角色就更顯重要,應該多關心察覺、鼓勵求援,陪伴度過詐騙低潮。

被詐騙的兩個治療案例

62歲的宋姓婦人,去年加入投資群組,1個月內向親友集資投入將近1,500萬台幣(約362萬港幣),家人擔心她被騙,多次勸導而起衝突,期間她出現情緒起伏大、躁動、失眠、焦慮等情況,在家人堅持下前往警局報案之後,她才知道被詐騙。

後來她感到愧疚,因此抑鬱、焦慮不安、失眠等情況加劇,家人懷疑她有抑鬱或失智的傾向,於是帶她就醫。

醫生與她詳談之後,判斷她沒有失智,得知她原本只是希望通過投資群組,讓家人生活過得更好,沒想到卻對家裏的經濟造成影響,非常自責對不起家人,所以情緒也愈來愈難控制,失眠情況隨之嚴重。

經醫生診斷為「適應性情緒疾患合併焦慮抑鬱」,安排支持性心理治療,並給予必要的藥物服用之後,她的身心症狀逐漸緩解。

38歲的陳小姐對愛情有憧憬,居處的生活環境不容易認識異性,某次通過交友軟體認識外國男性,短短3個月陷入情網,對於對方邀請投資金錢換取未來美好生活的做法深信不已,陸續借出近300萬台幣(約72萬港幣);但沒想到對方突然失聯,才發現自己被騙。

她除了金錢損失之外,情感上也大受打擊,難以接受被欺騙,陷入自責抑鬱;她不願意對家人訴苦,曾經企圖自殺,所幸家人及時發現
救回,後續協助她償還債務和陪伴就醫治療。

醫生與她詳談之後,診斷為「抑鬱症」,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治療,並配合服用藥物,症狀已逐漸改善。

詐騙者利用人性情感行騙

書田診所精神科主任醫生施妍安說,現今詐騙事件時有所聞,從上述的兩個案例可以得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成為被詐騙的對象,詐騙者利用人性的心理、好奇心、貪婪、恐懼、對未來的美好期待等情感來行騙,而社交媒體和網絡的廣泛使用,讓詐騙者能輕易接觸受害者,並建立信任關係,尤其是當受害者心中有所求時,更容易受到誘惑,所以要時時提高警覺才能避免被騙。

施妍安表示,臨床上常見發生詐騙事件之後,受害者出現吃不下、睡不著、失眠、淺眠、惡夢、半夜容易驚醒等情況,凡事提不起勁,
整日胡思亂想,一直處於想解決問題,卻解決不了的挫折循環之中,因此造成焦躁不安、生活注意力不集中,工作經常出錯,也容易提高交通意外的風險。

所以一旦不幸遇上詐騙事件,有意識到已經出現上述身心狀況時,務必要勇於求助親友並就醫治療。

被詐騙者的五個情緒階段

施妍安提出,一般民眾發現自己被詐騙時,通常情緒會面臨5個階段,分別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而被詐騙之後出現的情緒階段,則會反反覆覆,沒有一定的順序,在這個過程之中,可能出現適應障礙症合併抑鬱、焦慮、莫名哭泣、失眠,情況嚴重者還會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出現自傷的傾向。

親友要多關心並伸出援手

施妍安指出,被詐騙的受害者有時會因為身心狀況的異常,而短暫喪失自己求助的能力,或是因為自尊、面子問題,猶豫不決為是否要就醫;所以如果發現親友出現下列情況時,一定要多關心他們的身心狀況,鼓勵儘早就醫,及時伸出援手,避免陷入情緒風暴:

1.注意力不集中。

2.經常與旁人起衝突。

3.突然情緒起伏大,容易發怒沒耐心。

4.出現負面的言語,甚至提起自殺的想法。

5.行為舉止改變,比如原本活潑的人突然沉默寡言,或是原本安靜的人突然聒噪不安。

治療的方法和提醒事項

施妍安說明,在治療方面,通常會採用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同時進行,藥物治療會視病情需要調整種類和劑量,主要是用於緩解症狀,需要服用一段時間才會看到效果;心理治療是要讓被詐騙的受害者了解被騙並不可恥,擺脫自責的情緒,同時增加對自我的認識,提高對突發事件或對生活變化的應對和適應能力。

施妍安提醒,多數人在發覺自己被詐騙時,不願意被人發現,而是獨自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因此平時要多留意身邊親友,在情緒、行為上是否有異樣,及時伸出援手並協助就醫。

另外,如果自覺可能被騙,情緒、生活已大受影響時,應該適時向外求助,唯有提高警覺,謹慎求證,才能避免受騙上當。◇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