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點: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哈佛招生歧視案,華人贏了!這會給我們甚麼啟示?中國住建部長釋放房地產市場重大訊號;IMF前副總裁朱民談經濟刺激政策;中美關係一大地基產生動搖。

最高法院判哈佛歧視案 華人聚會慶勝利

美國最高法院上周四(6月29日)作出一個歷史性判決,哈佛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平權行動招生政策違反憲法。這是美國亞裔、特別是華人的一個重大勝利。

消息一出,亞裔家長們在歡呼,說「我們贏了(We Win)!」並喊著「USA,USA」。

這個案件始於2014年,至今糾纏了9年。案件核心是,美國的部份名校,是不是可以用種族平權作為理由,反向歧視那些重視教育、考試成績特別好的亞裔學生?

現在,最高法院推翻了招生優待黑人和拉丁裔學生的先例。首席大法官羅伯士代表6名保守派大法官給出了判決意見,表示,哈佛大學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做法,違反了《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不可避免地以負面方式利用種族,涉及種族成見,並且缺乏有意義的結束時間」。

意見稱,「我們從來沒有允許招生計劃以這種方式運作,今天我們也不會這樣做。」

當然,有人歡喜有人憂,3名自由派大法官締結了不同意意見書。一名政府官員說,白宮會審查這一決定。總統拜登在判決出來後,還抱怨說,美國最高法院不再是一個「正常的法庭」了。

儘管如此,按照美國司法程序,案子基本已確定,哈佛輸了。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佛州州長德桑蒂斯、前聯合國大使黑利,對此表達了支持。讚揚這代表了美國憲法的精神和真正的平等。

那麼這個案件,會帶來甚麼影響,又帶給我們甚麼啟示呢?

一、 美國名校錄取亞裔人的比例會增加

最直接的影響是美國名校錄取亞裔人的比例會增加,更多華人孩子可以進入自己喜歡的學校。比如,按照之前研究,哈佛亞裔錄取比例約為17%~21%,如果去掉種族因素,錄取率會提高50%。當然我認為未必會一下子增加這麼高,但肯定是一個大大的利好。

二、 對亞裔孩子的判斷標準, 將更加公平地培養他們的能力

《紐約郵報》報道,根據簡報,在哈佛,亞洲候選人有5.1%的錄取機會,而白人申請者的錄取機會為7.5%,西班牙裔申請者為22.9%,黑人申請者為44.5%。

哈佛給出的理由是,雖然黑人和西班牙裔的學術成績比較差,但性格判定得分更高。

這很奇怪,他們通過甚麼來給性格評分呢?哈佛還辯論說,錄取比例已從原來的17%增長到了21%,但如此一來,就更加坐實了有關控訴,即哈佛在搞種族配額。這一點,和當初猶太人被歧視類似,那時也是說他們的性格缺乏領導品質等等。

去年10月底,最高法院大法官Alito、羅伯士,對哈佛律師義正言辭地進行了質問。Alito還施壓哈佛把他們的所謂個人評分拿出來。律師不敢提供。

「你指的是個人評分。這是哈佛根據正直、勇氣、善良和同理心等性格特徵給出的分數。但記錄顯示,亞洲學生申請者獲得的個人分數是其它群體中最低的」,Alito說:「這是甚麼原因造成的?」

他說:「這兩者必有其一:或者一定是他們確實缺乏正直、勇氣、善良和同理心,與其它種族的學生不一樣;或者這種個人評分一定有問題。」

當然,哈佛律師還是無法正面回答。最後找了一個甚麼藉口呢?

律師說:「對於一些高質素的申請者來說」確實特殊,就像「在哈佛拉德克利夫管弦樂團需要一名雙簧管演奏家的那一年,成為一名雙簧管演奏家」,哈佛可以決定錄取情況。

但是,首席大法官羅伯士懟他:「我們沒有為雙簧管演奏者打內戰」。他意思是,案件本質是種族歧視到底存不存在,你別扯甚麼樂器演奏。

大家可以看出來,通過辯論和判決,將有利於建立真正客觀的評價標準,有利於對學生公平培養。

三、 對華人參政、爭取平等權利,是一個里程碑

從2014年至今,簽署參加起訴的學生家長,高達2萬多人,其中華裔佔了90%以上。但實際上,很多人是膽膽突突站出來的,因為害怕被批評搞種族歧視,或壓根不敢維護自己的權利。然而最後,很多人為了孩子不被歧視,陸續站出來,甚至從加州、華盛頓州等到了最高法院前公開維權。

現在,這個判決結果,將大大鼓勵他們。希望海外華人,能夠繼續維護憲法權利,讓自己和家人更好地發展。

當然,可能也有人說,這會不會造成新的不平等呢?不會,因為實際上之前某些照顧特定種族的政策,已經走得太過了,變成了對其它族裔的逆向歧視,現在的判決實際是撥亂反正。

我認為馬丁路德金的講話,也表明這個結果也是他所期望的。

他說:「我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將會奮起,實現其立國信條的真諦:『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我夢想有一天,在佐治亞州的紅色山崗上,昔日奴隸的兒子能夠同昔日奴隸主的兒子同席而坐,親如手足。」——這已經實現了,現在,美國黑人成為總統和州長市長,是很正常的事了。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四個小女兒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皮膚的顏色,而是以品格的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裏。我今天懷有一個夢。」

現在,美國正走在這條以性格優劣作為評判標準的正確路上。

中國釋房地產重大訊號 IMF前副總裁談經濟刺激

我們再來談三個中國經濟的重大問題。

其中,房地產方面,很多人一直期盼著中共再次推出新政策實行刺激,包括最新被禁言的知名財經作家吳曉波,之前也寫文章,稱只有救樓市才能救內需。

房屋已供大於求,中國城市化已到頂點?

現在,我認為答案已經很清晰了,因為6月28日,中共住建部部長倪虹,在《學習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譜寫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釋放了重大訊號。

他指出,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重點要研究建立房屋體檢、養老、保險三項制度。

「當前,住房發展已經從總量短缺轉為結構性供給不足,進入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的發展時期;城市發展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併重,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鄉村發展在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基礎上,進入了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

甚麼意思呢?我認為這是說,中國住房總量夠了,現在需要解決的是結構性問題,以提高品質、對現有房產改造為主,同時暗示中國城市化已到達頂點,現在要強化鄉村建設。

也就是說,對房地產大規模刺激已不可能了,對城市來說,有住房改善需求、棚戶區改造的地方,還有批量增長,一般城市已不可能有大規模需求。樓市下降在所難免。

其實,我們之前已經看到了,進入5月後,70個大中城市新樓價格漲幅全面下降,二手樓價格全面轉跌,北上廣深的二手樓價也在下降。

幾天前,再次傳出重大訊息,全國13個重點監控城市,二手房掛牌數量在6月初比年初激增25%,其中上海增幅全國第一,重慶規模第一,武漢八成房源降價。某些地方即使看似樓價跌幅較小,但很多業主在網上說,如果不大幅降價,房子根本就賣不出去!

根本原因,是房屋已供大於求,經濟形勢惡化,同時購房者預期也發生了變化,不想再高負債買樓了。

外界預期中共推出大規模刺激 不會發生

第二個重大事件,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主席朱民透露出來的。他在天津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外界預期中國政府推出大規模刺激措施以支撐疲弱的經濟復甦,但這件事不會發生。

背後原因,朱民指出,有幾個因素讓中國的選擇有限,包括負債纍纍。隨著增長放緩,中國負債與GDP之比,去年攀升至歷史高點。地方政府和房企為了償債大傷腦筋,可能危及55萬億美元的銀行系統。

這和我之前的分析一致。6月初,我曾談到,中國經濟現在有多危險?已經多器官衰竭,三頭灰犀牛正撞過來。

哪三頭灰犀牛呢?出生率直線下降、有破裂風險的高額債務泡沫,以及正在失去光彩的「世界工廠」。

其中,世界工廠失去光彩,和中共當局戰狼心態、和世界為敵,導致產業鏈轉移、國際社會正忙著去風險,直接相關。

《中美科技合作協定》 8月到期

第三個重大消息,這兩天引發網絡熱議。一個被傳播很廣的帖子說「有幾個人知道,在文革結束後,中美雙方簽訂了約50個各種協議,美國幫助中國全面提升科學技術能力!到今年8月份,這50個協議全部到期終止!我方早已向美國提出繼續延長協議期限,美方答覆正在研究!看樣子沒戲了。那些胡說美國一直敵視中國的鬼話,想從中撈取甚麼好處?」

這是怎麼回事兒呢?中共政府網站記載,1979年1月31日,時任中共副總理鄧小平,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卡特,共同簽訂《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和文化協定》,後來陸續簽訂約50個協議。此後,每5年更新一次,這次將在8月27日到期。然而,美國國會共和黨議員認為,中共利用美國幫助發展了科技和軍事,現在卻威脅美國和世界安全,所以建議廢除!

這讓中共憂心忡忡,《環球時報》還發了一篇社論,稱「有人想敲掉中美關係的又一塊地基」,認為協定的命運面臨著巨大不確定性。

文章一改動輒對美國謾罵的習慣,說: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不僅促進了兩國的科研合作,還直接推動了兩國在商業、教育、人文等領域的往來,給中美兩國和世界都帶來了巨大好處。還說,這一協定就像一張柔軟的網,幾十年來牢牢兜住了中美交往與合作的底線。如果要說中美關係的「護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就是最重要的「護欄」之一。

這其實變相承認,美國大大幫助了中共。既然這樣,為甚麼還要反覆炒作美帝國主義一直亡我之心不死呢?對這樣一個忘恩負義的政權,西方確實不應再像東郭先生那樣!

當然,我認為,這份協定大概率今年還會續約,只是會做一些修改,但是下一次,就不好說了。◇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