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儒家學說的王臧和趙綰自殺,大將軍竇嬰和丞相田蚡被竇太皇太后下令罷官,這是漢武帝推廣儒學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竇太皇太后畢竟不可能千秋萬歲,她在漢武帝即位六年之後(公元前一三五年)去世。漢武帝就此有了實踐自己政治理想的機會。

西漢的很多思想家最後都沒有得到重用,或者不得善終,如賈誼、晁錯,董仲舒也是其中一個,儘管他們很有思想。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竇太皇太后還活著,所以董仲舒自然沒有甚麼用武之地。

◎為相江都國

當時江都國的國王劉非,是個非常粗魯、驕奢淫逸的蠻橫之人。漢武帝認為董仲舒的道德品質高尚,於是派他到江都國去做國相,輔佐江都王。董仲舒去了之後,劉非對他非常尊敬。有一次劉非對董仲舒說,越王勾踐滅吳王夫差的時候用了三個人:泄庸、范蠡、文種,這三個人是不是仁人啊?齊桓公要稱霸天下的時候,有甚麼事就去問管仲(管仲是齊桓公的國相),寡人今後要有事的話,就向你請教了。這話顯然暗含著他有想推翻大漢政府的想法。

董仲舒很謙虛地說,我這個人比較愚笨,回答不了這麼多、這麼大的問題,但是我給你講個故事吧。故事是講魯國的一個儒生柳下惠,道德品質非常好。有一天魯國的國君問柳下惠,我想去攻打齊國,你覺得怎麼樣?柳下惠說,「不行」,並努力說服國君放棄這個想法。退朝之後,柳下惠有些悶悶不樂。為甚麼呢?柳下惠說,出兵打仗這種事情是不能問仁人的。國君之所以問我,是不是因為我的道德還有甚麼問題?

董仲舒講這個故事的意思是,你問我助越伐吳的那三個人是不是仁人,那是我自己還有問題。通過這些話,董仲舒暗示劉非不要有甚麼非份之想,我不是管仲,你也別想做齊桓公。

董仲舒在劉非身邊,不斷用一些道德禮義去約束他、規勸他。做了六年江都國相後,竇太皇太后駕崩,董仲舒回到了中央政府。按說這個時候,他應該有機會一展才華了,但是沒有。他又遇到了兩個小人。這兩個人是主父偃和公孫弘,他們對後來的歷史影響很大,尤其是主父偃。

◎好陰陽說 惹怒漢武帝

《春秋》有不同的流派,如榖梁派、公羊派等。董仲舒所學的屬於公羊派,注重大一統。除了儒家學說外,董仲舒把一些陰陽家的理論也放到了儒家思想裏面來,所以董仲舒很注重天人感應、陰陽平衡。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在江都國做國相的時候,曾經求雨、止雨,他好像有跟天氣溝通的能力,所以好談陰陽災異之說。如果有天災,他就說是因為國家的政治有問題。

據《漢書‧五行志》記載,董仲舒剛剛回到中央政府,祭廟就發生了火災。董仲舒根據這個災異準備上書皇帝說,皇帝身邊有些小人要清理,要用上天焚毀宗廟的決心,把身邊的小人清除掉。寫了一半的時候,主父偃到董仲舒家看到了未完的奏疏,並把它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漢武帝看了之後非常生氣,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談陰陽災異的事情,轉而專心教書。

◎遭排擠赴膠西國

董仲舒遇到的另一個小人,叫公孫弘,他是漢武帝時代第一個布衣丞相。公孫弘的身世比較複雜。他曾經在監獄裏做過獄卒,後來做了違法的事丟了差事。之後,公孫弘給人放豬。四十多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他開始讀書,學儒家的學問,六十歲時被推薦到中央政府,因和漢武帝在一些政策上意見不一致,被攆了回去。過了一段時間,他又被推薦上來,七十歲時才真正出仕做官。當時漢武帝下詔策問,公孫弘答得很好,被漢武帝評為對策第一。後來公孫弘做了大漢的丞相,並被封為平津侯。公孫弘仕途很順利,八十多歲的時候,病死在丞相位上。

公孫弘很妒嫉董仲舒,因為董仲舒從小開始讀《春秋》,屬於童子功,而公孫弘四十多歲的時候還在養豬,學問肯定不如董仲舒。而且董仲舒很瞧不起公孫弘,不是因為他學問不好,而是因為他特別擅長阿世取容。誰害他了,他表面上不動聲色,甚至跟你非常親熱,讓你覺得你還是他最好的朋友,但只要找到機會,就狠狠地咬你一口。所以董仲舒對他很反感,於是公孫弘想報復董仲舒。

公孫弘對皇帝說,膠西王劉端(漢景帝的兒子)很難搞定,他魚肉百姓,幹了很多壞事,並且經常跟那些小人搞在一起,而且他非常凶悍,需要有一個像董仲舒這樣道德品質好的人去規勸他。公孫弘實際上是想讓董仲舒去送死,因為派到膠西國的國相如果做過不法之事,膠西王就向中央政府檢舉,把他攆走;如果這個國相非常正直,膠西王就把他毒死。結果沒想到董仲舒去了之後,膠西王竟然對他很尊敬,所以董仲舒後來活著離開了膠西國。

◎「推恩令」助大一統

竇太皇太后駕崩不久,主父偃來到了漢武帝的身邊。主父偃是一個非常令人討厭的人。和他同時代的司馬遷就沒說過他的好話。主父偃在齊國時,因遭到眾人厭惡而難以繼續混下去,於是到燕國、趙國、代國等地遊歷。因為沒有一個地方的人喜歡他,主父偃後來就到了京城投奔大將軍衛青。在那依然遭到眾人厭惡,走投無路的主父偃給漢武帝寫了一封信。這次他很幸運,早上把信送進去,晚上漢武帝就召見了他。主父偃給漢武帝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主張叫「推恩令」。

賈誼在漢文帝時,就提出過「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一個封國太強大不行,最好能夠把封國的數量弄得多一些,每個封國小一點,這樣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就小了。賈誼的主張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晁錯在實行的時候,採取的是強硬的辦法,結果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主父偃對漢武帝說,春秋戰國以前,一個諸侯的地方不過方圓百里,非常容易控制,現在諸侯王國方圓千里,連城數十,對中央政府的威脅太大了。過去只有嫡長子有繼承權,他建議皇帝推恩,把給王國的恩惠推廣到國王所有的兒子身上,每一個兒子都能夠拿到一塊土地。一個國君有很多兒子的話,這個國就會分成很多的小國。有些封國的土地,甚至不超過一個縣,這樣就受到縣令和上一級郡守的控制,和平地解決了中國的封國問題。「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一個加強中央集權的非常好的辦法。

不僅如此,漢武帝還通過檢查諸侯所獻的酎金,取消了很多諸侯國。漢代的時候每年正月釀酒,八月時,酒差不多釀成,之後要拿酒去祭祀祖先。這時各諸侯要獻金助祭,這個獻金叫作酎金。漢武帝的時候開始檢查諸侯所獻的酎金,如果份量不足或者成色不好,封國就被取消。

據《史記‧平准書》記載,漢武帝用這種辦法一次就取消了一百多個諸侯國,將土地收為國有。由此諸侯的封國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大一統的格局,得以正式形成。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給漢武帝提供了大一統的理論基礎;「推恩令」幫助漢武帝實現了大一統。漢武帝要鞏固中央政權,還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打擊地方豪強和遊俠。那麼漢武帝又是如何做這件事情的呢?請看下一章《竇嬰之死》。◇(待續)


點播節目視頻和音頻請訪問《笑談風雲》官方網站:https://xtfy.ntdtv.com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