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和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的一組研究人員對印度尼西亞東部蘇拉威西島上獼猴的行為進行了觀察記錄並發現,人類餵食野生動物給其群體帶來的危害可能超出我們以前的理解。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

這些獼猴生活在島上林木茂盛的地方,並經常前往附近交通繁忙的馬路接受司機們的食物。像這樣的野生猴子原本在人類周圍會非常謹慎,接近人類其實是一種冒險的行為。因此,研究人員想知道,為甚麼一些猴子更傾向於與人類互動?這些互動如何影響其整個族群?尤其是,社交關係是否會影響到某些猴子在路上度過的時間?這是否又會受到其年齡和性別等因素的左右?

從2016年8月到2017年元月,研究人員每星期六天、每天六小時收集數據。他們每30分鐘掃瞄一次猴群,並記錄單隻獼猴的位置和行為,包括休息、進食、玩耍或打鬥。研究持續了大約565小時並完成了1,200多次猴子抽樣掃瞄。

研究發現,雄性獼猴更有可能冒險接近人類,並且在群落中影響力大的獼猴會更加頻繁地造訪馬路。而人類則通常向猴子提供麵包、水果、薯片和其他加工食品。這種與人類的經常性接觸可能會帶來豐厚的食物回報,但同時也擾亂了這些本應遠離人類的森林獼猴的正常社會行為。

這些獼猴平均在路邊度過其大約20%的時間,剩下80%的時間是在森林裏。但其在兩處的行為卻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森林裏,它們大部份時間都在覓食野果,避開繁忙道路的噪音和乾擾。

「當猴子在路邊時,其個體間的社交聯繫被縮減。這種變化減少了積極互動的機會,如互相梳理毛髮或在彼此附近休息,」論文主要作者、UGA的人類學博士生莫羅(Kristen Morrow)表示:「這些是重要的行為,是社會學習、培養關係從而建立強大團結的社區的基礎。」而破壞這些社會紐帶可能會損害猴子的健康、壽命、成功繁殖甚至嬰兒存活率。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與人類的定期互動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猴子社區的社會結構,莫羅說。

研究發現,獼猴之所以被吸引到馬路上,是因為在牠們看來,靠近人類並接受食物所帶來的好處超過了風險。

人類不太可能改變獼猴的行為,相反卻需要更多了解餵食獼猴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