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境內的冰川總面積逐漸縮小,有研究機構表示,中國幾十年間已約有8,310條冰川完全消失。研究人員認為,若冰川持續消融,將造成西北乾旱地區陷入長期水資源危機。
日前,中國科學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郭萬欽對《光明日報》表示,大型冰川消退,是中國境內冰川面積大幅減少的主因。而消失的8,310條冰川,以易受區域氣候變化影響的小型冰斗冰川、懸冰川為主。
中國82%冰川正加速退縮
據國際環保在線報道,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中國82%的冰川正加速退縮、有消失風險……
例如,天山1號冰川是烏魯木齊市主要水源烏魯木齊河上游最大的冰川。自1959年觀測以來一直處於退縮趨勢。2001年冰川面積縮減至1.71千平方米,2008年縮減至1.59千平方米,2018年進一步縮小至1.51千平方米。2001年至今,天山1號冰川面積減少11.7%。
如果冰川消失了 會怎樣?
冰川是地球上的固體淡水資源庫,中國冰川主要分佈在有著「亞洲水塔」稱號的青藏高原地區,是多條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孕育著下游的城市和綠洲,為億萬人民提供著寶貴的水資源。
從短期來看,由於氣溫升高,冰川融水出現逐年增加的趨勢,近50年來中國冰川融水逕流增長高達53.5%。
但從長期來看,冰川融水逕流的增加並不可持續,當冰川融水達到峰值後,剩餘的冰川將不能維持徑流的增加,冰川融水將急劇減少,冰川下游的人類生存將面臨著嚴峻的水資源短缺風險。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資源研究院研究員陳仁昇對《光明日報》表示,冰川面積縮小反映水資源的損失,因為冰川如同「固體水庫」,對河川逕流有重要的補充和調節作用。如果氣溫持續升高,冰川的融水逕流量達巔峰,將使仰賴冰川融水補給的河流斷流,或造成局部性洪旱災加劇、枯水期出現區域性水資源危機等問題。
陳仁昇進一步表示,若冰川全面消失,西北乾旱區將出現區域性的長期水資源危機。
目前在全球升溫下,中國冰川已面臨失穩危險!2018年,中國經歷了1961年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天,同時也是冰凍圈災害頻發的一年。當年夏季,中國西部地區就發生了兩次嚴重的冰川災害。
八月,新疆葉爾羌河流域受持續高溫影響發生了克亞吉爾冰川堰塞湖潰決,潰決時,有3500萬立方米洪水傾瀉而下,下游的洪水流量超過警戒流量370立方米每秒;十月,西藏林芝地區的溫度依然居高不下,雅魯藏布江被冰崩引發的冰川泥石流阻斷了,上游形成的堰塞湖最大庫容量達到了6億立方米,相當於42個西湖的水量懸在下游所有人的頭頂上。
全面失穩的冰川將給「亞洲水塔」下游的億萬人民帶來嚴重的災害和水資源短缺威脅。
大氣污染物加速冰川消融
今年7月發表在權威期刊《國家科學評論》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大氣污染物特別是具有吸光性的黑碳氣溶膠等沉降到冰川、積雪後,可降低雪冰表面反照率,進而促進冰凍圈的消融;同時,冰凍圈貯存的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可隨冰凍圈消融而釋放,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潛在影響。
該項研究是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員康世昌及其團隊主導的。
根據研究團隊2015年得到的數據,黑碳和粉塵對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的仁龍巴冰川等4條冰川消融的影響量可達15%。同時,通過對祁連山老虎溝12號冰川的監測和模擬研究,研究人員發現,黑碳和粉塵分別可以貢獻冰川消融的22.3%和19.5%,而新疆天山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自1984年之後,受黑碳、粉塵等吸光性物質影響,冰川消融加劇了約26%。
而中國大氣污染物遠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一方面表現在對青藏高原溫度的貢獻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鄔光劍告訴《光明日報》,近期青藏高原溫度平均每10年上升0.4℃,升溫速度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2倍。#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