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老百姓所處的歷史地位,往往是被動的。但老百姓所展現的生活,有血有淚,又往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可惜,這個極其豐富的歷史主流,長期以來被忽視了……

我上小學的第一課,就是學唱國歌。老師把簡譜和歌詞用粉筆抄寫在黑板上,字體端正美觀,便有一種引吭高歌的慾望;老師拿教杖指著,逐字逐句地教,我和小同學們跟著逐字逐句地唱:

「哆哆─咪咪─嗦嗦─咪唻─」

居然很快就朗朗上口,心裏一高興,課堂上高聲唱,下課獨自哼唱,放學回家路上,更是忘情高唱。不出一星期,在全校紀念周會上,我已能吞吐自如。加上我的童音比較清亮圓潤,贏得老師同學讚許的目光,心裏未免有些翹翹然。凡上音樂課,我特別起勁,特別投緣。

那時日寇佔領了東北三省,連我們鄉下人都在罵白鼻頭將軍張學良。小學校裏抗日情緒十分高漲,所有的功課,都或多或少加入一些抗日的內容。

也就在這樣的氣氛下,國文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鴉片戰爭失敗以後,滿清政府更是腐敗無能,向西方列強帝國主義割地賠款,簽訂不平等條約,弄得國弱民貧,中國大好河山,任人蹂躪。有一年,清政府中堂大人李鴻章,屈辱低眉,親自到英國停泊於中國港口的戰艦上,簽訂和約。儀式一開始,英國代表即率領全艦官兵,升國旗,唱國歌。

大清皇朝只有黃龍旗,沒有國旗,更沒有國歌。中堂大人李鴻章一時情急,想起隨從官兵大多是安徽鄉親,立即將眾官兵集合起來,唱了一段黃梅調《天仙配》,總算瞞天過海,保住一點大清皇朝的面子。

老師講得唾沫橫飛,動情處竟熱淚盈眶。我雖然有一些地方聽不懂,但老師的情緒感染了我,不由也偷偷掉淚。從此,我更加喜歡聽有關國父孫中山先生「喚醒民眾,驅除韃靼,興吾中華」的革命故事。也因此希望進一步追求對國歌歌詞的理解。

歌詞都是四字句,十二句共四十八字: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先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雖是文言文,但沒有「之乎也」者。少數若干詞句經老師講解,全篇通暢,理明義顯。

後來才知道,中華民國國歌的歌詞,是國父孫中山先生親筆所撰。那是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六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先生親臨主持,懇切訓勉,並頒佈這篇言簡意賅的訓詞。後經國民政府教育部公開徵求配曲,在一百三十九位競選者中,程懋筠的作品中選,並開始在全國中、小學生中教唱,至一九三七年正式定為國歌。

中國歷史上似乎從未有過國歌。國倒是不少,歌卻闕如。當時的諸國領導人,只要有丁點兒「國」的覺悟,說不定《易水寒》和《離騷》,都有可能成為燕、楚的國歌。

......國歌新文化有別於舊文化,不僅在主旨上宣揚民權,不再頌揚君權,形式上也在宮、商、角、徵、羽五音的傳統基礎上,吸收西洋音樂文化許多原素,洋為中用,並在小學的音樂課上由老師教唱;在紀念周上全體師生集合唱國歌,也成為國民教育的慣例。

鄙人生正逢時,堂堂正正中華民國一位國民,不是大清皇朝的子民,雖然從小聽到的是鄉間傳統的「何、士、上、乙、五」,但是一上小學,老師就教簡譜「哆〈1〉、唻〈2〉、咪〈3〉、發〈4〉、嗦〈5〉、啦〈6〉、唏〈7〉」,加上風琴明亮和諧的伴奏,很容易就學會唱國歌。

「七‧七」事變以後,全民抗日情緒高漲,老師又教唱了許多「抗戰歌曲」,像《打倒東洋》、《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松花江上》等等。

唱了七年國歌,別的不說,起碼知道三民主義是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主張,也是立國之本。我更竊喜,有國歌可唱,就不必擔心會遇到李鴻章的麻煩。

不料,剛上初中二年級,就發生了一場大災難。◇( 待續 )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