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瘻,即肛門瘻管,是肛門周圍不正常的通道,由3部份組成,即內口、外口、瘻管。肛瘻是肛門膿瘍的後遺症,在發炎過後,細菌持續侵蝕,從直腸肛門內逐漸發展到肛門外,化膿流血。

瘻管內感染分泌物引流不暢時,又會導致局部癰腫,產生發燒、畏寒現象,在膿腫成熟後,在原外口附近又重新潰破流膿,病情反覆發作,極少能自行癒合,在此過程中,又會使單純性肛瘻演變成複雜性肛瘻,臨床上變得較難處理。 

中醫認為,肛瘻的發生原因,不外乎濕熱乘虛下注大腸,或因房勞過度,過食辛燥溫熱之品,以致陰虛生熱,便秘腸燥,或憂思鬱結,熱毒內蘊,或勞傷元氣,邪氣流於腸間,發為漏瘡。 

肛瘻的症狀是反覆流膿,或以膿血、疼痛、搔癢為主要症狀。併發症包括肛門狹窄、肛門失禁、肛門畸形與癌變。癌變的機率雖少,但有逐年增加的傾向。 

瘻管造影

瘻管造影可以了解瘻管的走向、分支,以及內口的位置,即與直腸、周圍臟器的關係等。方法是在外口處做一金屬標誌,然後經外口注入造影劑。細菌培養可協助診斷與指導用藥。

自癒可能性低

肛瘻自癒的可能性低,幾乎都需要治療。治療可分內治法、外治法與手術。

內治法:一開始主要是清熱解毒,既減少排膿,又可抗菌,用藥如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等。如膿色漸清,但分泌不停,可補正祛邪,也就是清熱解毒與調補正氣同用,用藥如黃耆、川芎、當歸、芍藥、人參、白朮、茯苓、皂角刺、桔梗、白芷、厚朴、金銀花等。

外治法:可用中藥熏洗,常用藥如苦參、蒼朮、金銀花、蒲公英、馬齒莧、芒硝、五倍子等。

手術:手術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肛瘻切開術、肛瘻切除術、切開掛線術、切除縫合術、間斷切開掛線術、瘻管曠置術等。 

肛瘻要治療,若不治療,會從單純性肛瘻演變成複雜性肛瘻,更難處理,甚至有小部份出現癌變,因此治療要及時。◇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