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不僅有消暑驅熱的實際作用,也承載了文化上的內涵。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手持的那把羽毛扇,已成為智慧的象徵;風流、儒雅的小生手執摺扇;活潑、俏皮,輕撲流螢的小姐、丫鬟手執團扇——絕代風流盡在扇面的方寸之間。

中國被譽為製扇王國,扇子主要材料包括:竹、木、紙、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等,中國扇造型優美,構造精緻,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鑽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成為一種藝術品。而中國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祖先們在炎炎夏季,隨手以植物葉或獵取的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以障日引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

團扇是一種圓形或近似圓形短柄的扇子,以扇柄為中軸、左右對稱外形似明月。以絲織的薄素絹裱糊的扇子為「紈扇」,出現於秦、漢時期。在形制上可以分為圓形、橢圓形、方形、六角形等多種樣式。因為這種扇子在皇宮中使用得比較多,故而也稱為「宮扇」。「團扇」又因其形狀蘊含著團圓、歡聚之意,西漢時稱為「合歡扇」。

因為圓形團扇形制簡潔、製作方便,逐漸的這種形狀的扇子成為了日常生活中的主流。後來團扇的內涵被擴大,泛指所有以絹製或紙糊的、持拿在手中的各種形制的扇子。宋以前稱扇子,都指團扇而言。

相傳西漢成帝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

新製齊紈素,皎潔如霜雪。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始終以秋扇之見棄,比君恩之中斷。

扇畫:方寸之間盡顯風流

從秦朝到西漢時期的團扇都是素面的,扇面上還沒有出現繪畫。在扇子上題詩、作畫、饋贈親友,始於三國魏晉。在素絹團扇上作畫的最早紀錄,見之於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主簿楊修為曹操畫扇,不小心滴下了墨點,就順勢畫成一隻蒼蠅。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是文獻記載中首位在扇子上題字的書法家,其子王獻之則是開畫家畫扇之風的重要人物。《太平廣記》記載,王獻之擅長繪畫,一次他為將軍桓溫畫扇,因為筆誤,畫成了烏駁牛,又書《駁牛賦》在扇子上,書畫一體,極為精妙。

團扇畫幅比較小,畫法亦十分細膩,這種在團扇上畫畫的雅習,開啟了中國小品繪畫的先河。如趙伯驌的《風檐展卷》,描寫士大夫優雅清閒的生活形態,畫中還畫有端茶的茶童,畫旁還有清高宗乾隆的題字:「常言開卷胥有益,其益公私亦自殊。不識風簷沉思者,心於為己為人乎。」題得好,小得好,精緻之極。

宋代以前的扇畫皆指團扇畫,宋朝的扇畫也多是團扇形式。如:宋徽宗趙佶《琵琶山鳥圖》、梁楷《秋柳雙鴉圖》、夏圭《松溪泛月圖》、林椿《梅竹寒禽圖》、馬和之《月色秋聲圖》、李嵩《夜月看潮圖》、張茂《雙鴛鴦圖》等。此時團扇繪畫逐漸由宮廷流傳到民間,題材涵蓋了花鳥、山水、人物等畫科。

團扇在奈良時代由唐朝傳入日本。在日本最初使用團扇的是宮廷貴族。到平安時代末期,才允許一般庶民百姓使用。

團扇摺扇 並駕齊驅

清.華喦 摺扇面畫。(公有領域)
清.華喦 摺扇面畫。(公有領域)

團扇盛行於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後,又與摺扇並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

摺扇一名「摺疊扇」,又名「聚頭扇」;收則摺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摺扇扇面中,紙本扇面是應用最廣的一種扇面,可隨身攜帶,可隨時拿出來展示、欣賞,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稱。

摺扇有四個邊,一般由左、右兩條直線和上、下兩條弧線組成,扇面上寬下窄。在扇面上繪畫要考慮扇面的外形,構圖安排景物時,往往先在扇面上畫出淺淺的水平線,以免景物隨扇子弧線傾斜。但在特殊情況下,景物也會順著扇面弧線彎曲來布局。通常在作畫完畢之後,要提上詩詞或畫名、落款,再加鈐印。題字分橫豎題兩種,豎題依斜線斜寫;橫題則依弧線。文字書寫因扇面上寬下窄,為避免下方過度擁擠,大多一行多字、一行少字。

中國扇面畫,已逐漸發展為欣賞用的藝術品;以字畫入扇面,賞心悅目,帶給人美的感受。它是一種融合生活實用與美學欣賞價值的精美工藝品。

炎炎夏日,細細品味扇畫之美、咀嚼其中的意蘊與內涵;心靜了,蟬鳴滿耳間,薰風徐徐,別有一番情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