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沒有養老金可領」是今年4月,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經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該中心發報告稱,「未來30年間全國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當期結餘在勉強維持幾年的正數後便開始加速跳水,赤字規模越來越大,到2035年將耗盡累計結餘」。到那時,「最早一批80後也只有55歲」,雖「沒有達到退休年齡」,但「很有可能成為無養老金可領的第一代。」

該中心話音未落,中共的御用專家們就立即跳出來,怒斥這種說法是「危言聳聽」、「嚴重誤讀」。他們聲稱,中國的養老金從一開始就是「沒有基金結餘」的,「都是當期收、當期發」,「所以不管結餘多少,養老金都是會有發放的」。專家的詭辯真是讓人腦洞大開。假如養老金能靠「當期收、當期發」,又怎會去消耗「結餘」呢?既然要用「結餘」,不就表明養老金已收不抵支了嗎?

一般來說,每月工資不夠花,才會想到去動銀行的存款。存款花的越多,就表明工資越來越不夠用。假如有一天存款花完了,你還能指望,再來靠工資繼續生活嗎?

這麼簡單的道理,專家們不會不懂。只是為政府粉飾太平、欺騙老百姓心切,才會一時失言。他們甚至都承認了,「由於人口老齡化不斷加重,養老保險基金結餘耗盡的結果是必然存在的」。既如此,一直靠「結餘」來發放的養老金,在以後的日子裏,又如何能做到「當期收、當期發」呢?

中國的80後到底有沒有養老金可領,聽專家的千言萬語不如看領導的雷厲風行。中共人社部養老保險司司長第一時間公開回應稱,「目前全國社保基金已有2萬億左右的戰略儲備,而且劃轉部份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已經啟動」。總理李克強甚至提前一天就已決定,要「將中央和地方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企業和金融機構的10%國有股權劃轉至社保基金會」。

看著中央大員們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我們甚至都要懷疑,是否連70後也沒養老金可領了。此外,更關鍵的是,養老金賬戶的漏洞填補得如此及時,就能彌補人為造成的虧空嗎?要知道,中國養老金賬戶之所以入不敷出,其實還有一個更致命的原因,那就是「養老金被挪用」。

2016年,大陸某網媒就在〈養老金被挪用 究竟誰來管?〉一文中指出,「養老金挪用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早在2003年,養老金就被挪用,額度高達84億。此後,86億,78億,96億,到2007年突破百億;到2010年達到277億;每年一百億兩百億地增長」;到了2015年,「有800億養老金被挪作它用,資金去向不明」。

按照中國社科學最近公佈的養老保險基金結餘情況,即「到2028年,當期結餘可能會首次出現負數」來看,結餘被消耗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養老金被挪用的速度。與其擔心結餘遲早被耗盡,不如深挖一下養老金賬戶裏的「黑洞」。與其繼續往養老等社保基金的大漏洞裏投錢,不如花點心思、去追繳那些被非法挪用的詎額資金。

然而,上述〈養老金被挪用 究竟誰來管?〉一文卻已指出,「被挪用的養老金通常很難追回」。比如「廣州養老金挪用案」,「10億元的社保基金被挪用在爛尾地產項目和官員口袋之中」,但「追收10年(只追回)半數,或難完全收回」。對此,文章斷言,「這不是個例」。「曾有專家表示,社保一旦被挪用,常常難以追回,而且在小額挪用中,追繳花費的資金可能比追回的還要多」。

這就是中共的體制腐敗、無官不貪所衍生出的奇葩亂象。如今看來,中科院發佈的「結餘被耗盡」一說,極有可能就是為了掩蓋「社保領域已成貪腐重災區」這個體制問題,而使用的障眼法。

將養老金問題轉移到「結餘」上,就能將其中的「腐敗」之因抹得一乾二淨,最後乾脆將其歸結為「老齡化」這個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的難題。既然是世界難題,既然每個國家都有,那麼能不能解決,就顯得不太重要了。

正如中共的御用專家們所說,「在美國、英國、日本、加拿大這些國家都有類似的精算報告來預測基金結餘消耗的時間,以此作為政策決策者的參考」。且不說,官方並沒有向中國人公開這些國家「基金結餘消耗的時間」,因此也就無法與中國相較。然而,僅就「預測」的目的而言,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西方的決策者由民選產生,不敢對財政的使用有絲毫隱瞞。如果不做出令民眾滿意的決策,就會面臨被轟下台的風險。而靠「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的中共是決不會聽取民意的。官員們打著「為人民服務」的幌子,卻始終騎在老百姓脖子上作威作福。既然中共把「魚肉百姓」當成理所應當,就不會去當「人民的公僕」。

幾十年來,中共的任何決策都只關乎自己的利益,任何伎倆也都是為了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哄著老百姓繳稅、繳費、繳保險,中共這就算達成所願了。而接下來要做的,就只剩下撒謊、狡辯、掩蓋事實、甚至拿著槍桿子去要挾人民了。◇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