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發生在新生兒中的普遍現象,黃疸的發生是因為體內膽紅素濃度上升,使皮膚與眼睛先開始變黃,再接著黃到身體與四肢。此時父母都會非常擔心,因為一方面是對於黃疸不瞭解,二方面是擔心潛藏嚴重疾病。
新生兒黃疸很普遍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黃信中表示,膽紅素是血紅素代謝過程的產物,依照每個嬰兒的代謝能力與身體狀況會有所差異。新生兒黃疸雖然很普遍,但程度有輕有重,如果是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則無須過於擔心;若是「病理性黃疸」就要找出原因並接受治療。
絕大多數的黃疸無害
黃信中說,新生兒剛出生的時候不應該有黃疸,黃疸指數在出生後第二、三天逐漸上升,第五天左右到達最高值,通常於第二個星期開始下降。依照高黃疸定義的不同,通常新生兒有20%〜30%,有時甚至達到50%,會在第一個星期觀察到高黃疸的現象,絕大多數的黃疸是無害的,但少數有某些特殊原因、黃疸數值異常高或是持續很久,則應考量是否有特殊致病因素,需要進行治療。
不正常與病理性黃疸的現象
黃信中提到,不正常的黃疸或是病理性的黃疸有以下5種現象:
1.特別早發
特別出現黃疸的新生兒,例如:出生第一天就出現黃疸,通常與溶血性疾病有關。
2.上升過快
當黃疸指數上升過快,表示體內有大量膽紅素被產生,例如:溶血性疾病。
3.總膽紅素數值過高
過高的膽紅素可能通過血腦屏障,對基底核造成神經傷害,如果未及時治療,會進展成核黃疸,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例如:學習障礙、認知障礙、過動等傷害。
4.直接型膽紅素過高
意味肝臟排出膽紅素的機轉有問題,可能有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等嚴重肝膽疾病。
5.過久的黃疸
黃疸發生超過兩星期應檢驗是否有直接型膽紅素過高的現象,排除可能的病理性高黃疸原因。
黃疸治療的目的
黃信中補充說,核黃疸的發生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傷害,新生兒黃疸治療目的就是為了避免可能的神經傷害發生,但全世界目前對於到底多高的數值和什麼狀況會發生核黃疸並沒有非常明確的瞭解,所以各國的治療標準並不一致,再加上考量嬰兒本身相關風險因素的有無、出生天數對應黃疸治療建議數值的不同,因此何時開始進行治療的時機會有差異。
黃疸的高風險族群
此外,所有的新生兒在出院前都會測量黃疸數值,幫助評估是否有高黃疸的風險,其他如餵食不佳、體重增加不理想、24小時內出現黃疸、溶血性疾病(與母親血型不合或蠶豆症等)、不足月的新生兒、頭血腫、身上有瘀青或是前一胎有高黃疸的狀況,都是黃疸風險較高的族群。因此父母應諮詢新生兒單位,瞭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屬於高風險的族群,注意餵食狀況、大便量與尿量,並依照醫師建議是否需追蹤黃疸數值。
黃疸的治療方式
黃信中提出,照光治療是目前最有效且普遍使用的黃疸治療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需要換血治療的機率。照光治療需在醫療單位進行,只有特定波長的藍光有促進膽紅素排出的效果,照光的方式、器材和在嬰兒身上所應達到的照度也有一定的標準,護理也需注意相關的副作用。而日光照射是不建議的做法,除了效果不佳外,有曬傷、高體溫、脫水,甚至死亡的風險。
觀察新生兒黃疸的狀況應該在白色日光燈下施壓皮膚觀察底色,其他顏色的光線容易使觀察失真,即使經過訓練用肉眼也無法精確地判斷黃疸的程度,所以必須視狀況採用經皮黃疸測量,或是抽血檢查,以幫助判斷是否需追蹤或進一步接受照光治療。
預防黃疸很重要的事
黃信中提醒,正確良好的哺餵可以降低高黃疸的發生率,所以出生後應盡早開始哺乳,確定嬰兒擺位與含乳姿勢正確,並瞭解嬰兒有喝到奶水的表現。當新生兒進食量不夠、體重降低太多或有脫水的狀況時,比較容易發生高黃疸,必要時可考慮補充擠出來的母奶或是配方奶。黃疸時停止母乳哺餵並非必要,接受照光治療通常可以持續哺餵母乳。當黃疸數值太高、持續太久,或是寶寶有其他狀況如活力、尿量減少、對照大便卡顏色太淡等,應立即就醫進行診治。另外,雖然黃疸很常見,但嚴重高黃疸並不多,父母如能對黃疸有進一步的認識,就能降低發生高黃疸的風險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