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在貿易戰的壟罩下加速放緩,北京進而出檯一系列財政與貨幣政策試圖刺激經濟。不過有學者認為,關鍵在於北京能否讓國內外企業重拾對政府的「信心」,否則上述政策恐怕都無法對症下藥。
上個月一位53歲的上海地產商人陳天庸,透過社群媒體發表的長文「我為甚麼離開中國?一位民營企業主在飛機上的臨別諍言」,引起中國網友瘋傳。他警告,「現在的中國經濟就是一艘正開往深淵的太平輪。如果沒有根本性改變,船毀人亡的結局誰也逃不過。」
雖然這篇文章很快就從網絡上被拿下,不過,根據上海研究機構胡潤研究院近期調查465名富人的結果顯示,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對中國經濟前景非常有信心,較兩年前的近三分之二大幅減少;完全沒信心的比例升至14%,比去年調查結果高出一倍多;近半受訪者表示考慮移民他國,或已開始著手移民。
知名中國政經專家、美國克雷蒙特麥肯納學院(CMC)教授裴敏欣(Minxin Pei)在日本《日經新聞》中撰文指出,當前商界對政府的信心,已是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的低點,重建信心才該是北京當局的當務之急。
裴敏欣指出,北京過去幾年一直在揮霍信用,2013年雄心勃勃但改革甚少的經濟藍圖中,仍然推動不可持續的「以信貸促進成長」模式;但2017年政府卻推動去槓桿政策,使許多債台高築的私企應聲倒閉。另一方面,國有企業卻始終受到政府保護,此舉重創民間企業對政府的信心。
他認為,商界失去信心的原因,其中政治因素大於經濟因素,商界絕對不希望中國重回毛澤東的黑暗時代,但最近幾年中共對商界人士的抓捕、越趨嚴格的控制,以及對毛氏言論的老調重彈,均讓商界警覺。而中美貿易戰更是致命一擊,因為美國對北京的不信任,已經開始傷害到中國企業。
裴敏欣強調,「信用」是非常寶貴的資產,一旦失去就難以挽回,然而北京至今仍掩飾中美貿易戰的本質是價值觀衝突,而開放新聞自由、減少吹捧黨政高層及鬆綁社會控制等議題,在兩會仍然盡付闕如;若中國大陸沒有徹底改變,則信心永遠不會回來。#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