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給人帶來無限的遐想空間,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以前科幻作品中的元素都成為了現實。

如果說這是因為很多科學家以科幻創意作為他們研究的目標,終於讓它們得以成為實現,那有的科幻場景的描述幾乎和後來的現實一模一樣,這該如何解釋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他們提前「看到了」某些景象,於是他們用藝術作品的方式表達出來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一起來看看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網站整理的15項成真的科幻內容吧。

登月

(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 Commons)

1865年,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的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在其《地球到月球》(From Earth to the Moon)的小說中,描繪了三名美國人登陸月球的場景。104年後,這成為了現實。

兩者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相似之處:美國太空署(NASA)的太空人們和小說中人物乘坐的太空船都是從佛羅里達發射;NASA的控制艙名為Columbia,小說中飛船的名字Columbiad,NASA也承認,小說中飛船Columbiad的形狀和大小都和阿波羅(Apollo)號相似。

小說還寫到有一個望遠鏡能看到登月的過程。1970年阿波羅13號的氧氣罐爆炸讓飛船受損,約翰遜太空中心(Johnson Space Center)的一台望遠鏡看到了那個發生在30多萬公里之外的事故。

翻蓋手機

《星際迷航》中出現的手持通信設備,酷似今天的翻蓋手機。(維基百科)
《星際迷航》中出現的手持通信設備,酷似今天的翻蓋手機。(維基百科)

一代人看著長大的科幻連續劇《星際迷航》中展示了可能是人類見到的第一個手持通信設備,看起來像個翻蓋手機。摩托羅拉(Motorola)公司終於在1973年展示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機。又過10年,該公司的手機推向市場,那時的手機很大、很重,也很貴。該公司在1989年推出了第一部翻蓋手機,和《星際迷航》中的設備很相似。

全息成像

在《星球大戰》中出現的三維全息技術今天已經成為現實。(ShutterStock)
在《星球大戰》中出現的三維全息技術今天已經成為現實。(ShutterStock)

幾十年前,三維全息技術出現在科幻故事中。2017年,澳洲一家公司宣稱造出了一台全息影像投影桌,就像電影《星球大戰》(Star Wars)裏面描繪的那種場景。

電影中萊婭公主利用全息影像通訊向盧克求助。澳洲公司Euclideon造出的世界首個全息影像桌,據信最多可同時與4人互動。

三維打印食物

三維打印食物。(ShutterStock)
三維打印食物。(ShutterStock)

《星際迷航》中還有各種令人垂涎的食物打印機器,幾秒鐘就「打印」出食物,不用做飯。現在的科學家也能利用塑料、金屬、玻璃等各種材料三維打印一些物品,當然,速度還沒那麼快。

位於紐約的公司Mattershift宣稱,他們開發了一種技術,能把分子自由組合。按照《福布斯》(Forbes)雜誌的報道,這意味著「憑空打印物體」,「想像一下在火星上有一台這樣的機器,利用空氣、土壤或者回收材料就可以打印出食物、燃料、建材、藥品,而無需從地球運送這些物資」。

另一家初創公司Natural Machines也宣稱,籌劃推出商用三維食物打印機。

現代盔甲

電影《鋼甲奇俠》(The Iron Man)的戰甲著實令人羨慕。現實中人們還沒這麼快能穿上這種盔甲到處飛,不過美國軍方設計的盔甲已有了部份卓越的功能。

美國軍方的「戰術突擊輕型操作員套裝」(TALOS)可以從無人機、海軍探測器和偵察機上下載大量信息,據信也較輕便,還帶有生命支持系統,隨時檢測著裝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該裝備還配有三維聲音感應系統,幫助著裝者了解火情和周圍車輛往來信息。《軍事時報》(Military Times)的報道說,美國軍方最早在今年夏季會開始測試這個裝備。

電動潛水艇

儒勒.凡爾納的另一部代表作、1870年出版的《海底兩萬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描繪了全電動的潛水艇Nautilus,那時還只有機械潛水艇。

1888年,法國造出了電動潛水艇Gymnote。

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歷史學家Rosalind Williams告訴《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小說中的電動潛水艇Nautilus和現代的潛水艇沒甚麼兩樣。

電台和電視台

凡爾納在1889年預言,未來人們可以收聽新聞,而不僅是閱讀新聞。

第一家電台於上世紀20年代出現。之後又過了近30年,第一家電視台誕生。之後,人們從電視上共同見證了許多人類歷史上里程碑性質的事件。

抗抑鬱藥物

於1931年出版、由阿道司.赫胥黎(Aldous Huxley)所著的《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中提到了一種可以改變人們情緒的藥丸。20年後,科學家開始意識到大腦中化學物質和情緒之間的關係。

198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局(FDA)批准了首個抗抑鬱藥物。

核武器

1914年的小說《獲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提到了一種會「無止盡爆炸」的核武器手榴彈。30年後,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

小說中甚至提到,一枚原子彈從飛機上投下。不過小說中描繪的核武器更可怕,會連環爆炸數天、數周甚至數月。

智能手錶

1962年的小說《傑森一家》(The Jetsons)展示了一種能看彩色影片、能通訊的手錶。今天的智能手錶雖然還不能看影片,但人們已在用它打電話、看照片、查看郵件。

《傑森一家》也提到了無人機、全息影像這些技術。

泰瑟槍

核物理學家Jack Cover在上世紀70年代造出了第一把泰瑟(Taser)槍。1911年的小說《托馬斯.斯威夫特的電子來福槍》(Thomas A. Swift』s Electric Rifle)描繪了一種類似的設備,於是Cover以小說英文名首個字母縮寫,把這種眩暈槍命名為Taser。

近年來在發生數例泰瑟槍引發心臟病的事件後,泰瑟槍遭到不少非議。

影片通訊

如今影片電話已很普及,Skype、FaceTime等多種軟件都支持影片通訊。幾十年前,科幻電影就展現了這種技術。

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Metropolis)可能是能找到的最早提到影片電話的藝術作品。

信用卡

(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 Commons)

「信用卡」的使用最早出現在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1888年出版的小說《回顧》(Looking Backward)中。

小說主人翁睡了113年後醒來,發現周圍的人不再用鑰匙和現金了,用卡一刷就開門,用卡一刷結帳,在另一個國家也能刷卡付費。

如今這些都成為現實。美國在上世紀20年代最早開始使用信用卡。

無線耳機

Airpods無線耳機正是「貝殼」狀。(Creative Commons)
Airpods無線耳機正是「貝殼」狀。(Creative Commons)

1953年的小說《華氏451度》(Fahrenheit 451)中,作者雷.布萊德柏里(Ray Bradbury)描述了人們使用「貝殼」狀無線耳機的情景。

如今數百萬美國人都塞著蘋果公司的AirPods無線耳機到處走,或「自言自語」,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小說中還想像了人們在一種「數字牆」上留言通信的技術,今天的各種社交媒體不就是這樣子的嗎?

無人駕駛汽車

科幻小說家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1964年預測,汽車將擁有「機械人的大腦」,告訴它要去哪裏後,汽車自己就能抵達。

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多家公司都在開發無人駕駛的汽車。支持者們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將有助於緩解大城市的塞車問題,並降低事故發生率。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