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時沒什麼娛樂,只有學校偶爾帶大家到戲院觀賞武術氣功表演,什麼開磚,臥釘板,金槍刺喉,耍刀弄劍......等等,也看過幾場魔術和馬戲團表演!那不可思議的戲法,匪夷所思的變化,看得我們驚叫連連!還有那些獅,虎,馬,猴,象......精湛的演技以及小丑逗趣的肢體語言,引得大夥兒歡聲雷動!當時收費低廉,每個人出幾角錢就能滿足那小小心靈的好奇與刺激感。不久,有了外國電影輸入了,舊戲院紛紛改裝成電影院,新戲院如雨後春筍般不斷的出現!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人們開始注重起休閒消遣來,因此只要換上新片,電影院裡就門庭若市!
大約是小學二,三年級吧?三舅有一段時間與我們同住,下班回家常帶著我去看電影,小孩免費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四騎士」,那時哪看得懂啊?當時都是黑白片,更無聲光效果,看著看著,我就睡著啦!三舅埋怨我,這麼好看的洋片妳也睡?真是!長大後才知道那部片子可相當有名,是根據世界名著拍攝的耶!
那時的影片沒有字幕,入場時送一張電影「說明書」,將影片內容簡單陳述一番。當影片播放時,影院前後兩側裝有「擴音器」,由「解說員」依劇情的進展逐步講解,逐句將對白以台語翻譯。如果遇上幽默風趣的解說員,整個影院則笑聲不斷!記憶中最鮮明的是闔家觀賞「劫後英雄傳」,那時已是彩色片了,伊莉莎白泰勒對著受傷昏迷的勞勃泰勒傾吐心聲:「我愛你」,解說員以充滿感性的台語翻出:「愛到流目油」,每位觀眾心領神會的融入劇情裡,由衷的佩服他的機智與幽默!「流目油」即「掉淚」,不僅音似又詼諧!此句話因此在市井間大為流行。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看電影次數的增多,電影說明書累積了一摞子,時不時的翻翻看看,回味回味,父親也常向我索取,閱讀那些我感興趣的風花雪月的言情片劇情,然後大搖其頭,丟下一句:!「?這有什麼好看的」後來電影配上字幕,這種電影說明書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淘汰了但我仍一直珍藏著直到結婚前方移交給大妹,然後就不知所終!
大約初二吧?香港邵氏攝製了黃梅調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凌波與樂蒂主演,此片席捲全台,創下空前的紀錄!同班好多同學都一連看了好幾遍,最高紀錄的保持者是看了八次!可見轟動的盛況!當然我們一家八口也去湊熱鬧!記得當時座無虛席,連第一排都滿,從頭到尾仰著頭看也不叫累!當時並無「清場」這種規定,所以賴皮的人多的是,接下去站在走道裡再看一場!可想而知,整個電影院裡真是萬頭攢動!那時哪有空調設備?空氣之污濁與悶熱不言可喻,但是個個仍樂此不疲!
那一陣子,大街小巷全是黃梅調,人人都能哼上幾段兒,當時有收音機的人家並不多,而我們家側面是一排警察宿舍,其中一家常將收音機的音量開得很大,課餘我就跨坐在窗台上凝神諦聽,很巧!收聽的全是音樂,正合我意!不久,我就把梁祝片裡所有的曲子都學會了!除了在家哼哼唱唱,到學校還能跟同學們和上幾首哪!
除此之外,日片大行其道,那真是其來有自,因為台灣受日本統治多年,很多人受日本教育,日文,日語琅琅上口,當然愛看囉!「荒城之月」裡的女主角,若尾文子,溫婉賢淑!那首主題曲哀怨淒美,至今仍深印腦海,時不時哼唱一遍。一連幾集的「宮本武藏」,道盡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還有一片,名叫「人間的條件」,拍攝的是在南洋戰敗的日軍,撤退時的心路歷程:傾盆大雨裡在泥濘中逃亡時的艱辛;飢渴難耐時無處覓食的惶恐;熱帶雨林裡,清除吸附在腿上的螞蝗時的厭惡與無奈;體認到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的無情;面臨死亡時的追悔與怨恨......每個鏡頭都使我心胸翻湧不已,從此認識到人性的醜陋面。
當天夜裡颱風來襲,因為票已事先買好,那時並無氣象預報,所以仍撐著傘去觀賞。散場時燈光打亮之後,才發現總共只有兩位觀眾!另一個是同校一位人稱「夫子」的同事,他一向沉默寡言,點頭之後,分別冒著狂風暴雨回家。相信他也跟我一樣,沉浸在那無法言喻的複雜心境裡而迷惘不已!因為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下週三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