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姆欽將率高階官員在5月2日訪華,預定與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副總理劉鶴等會面,圍繞中美貿易摩擦展開正式談判,內容涵蓋知識產權、市場准入以及產業補貼。
外界認為,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代表大多數國家和在華外國公司的共識,面對日益惡化的中國經商環境以及中國同行到海外搶佔市場帶來的激烈競爭,許多大公司也從默不作聲轉為寄望政治家敢對中共強硬。
美國總統特朗普稍早(24日)表示,應中方的邀請,「未來幾天內」姆欽(Steven Mnuchin)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將訪問中國。也有媒體指,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以及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Larry Kudlow)也將一起出訪。
美國貿易網站Inside Trade周四(26日)引用消息人士的話說,萊特希澤計劃在下周二(5月1日)晚前往中國。
3月中美貿易摩擦日益激化,中美雙方持續進行私下交涉,5月初將是兩國首次正式談判。外界認為,在美國對中國通訊巨頭中興通訊(ZTE)進行制裁後,中共對美態度似乎有些軟化。不過,如財長姆欽表達的「謹慎樂觀」,如果雙方談判無法達成協議,美國將堅持追加關稅,因此目前還無法預見結果。
外界研判雙方談判的焦點除了特朗普政府近期針對中共侵害美知識產權的三大舉措,市場准入以及國內補貼方面也都可能成為爭論不下的熱點。
強迫技術轉讓或再成為雙方角力點
特朗普在3月22日依據301調查結果、簽署行政備忘錄時,對外宣佈的三大反制中共侵害美知識產權的措施包括:一、提高關稅,指示貿易代表辦公室提高關稅,反制中共的不合理或歧視性行為;二、針對中共侵害知識產權,包括要求美國在華企業技術轉讓,訴諸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三、要求財長提出限制投資的行動計劃,特別是監管來自中國大陸的對美國重要行業或技術的投資。
特朗普政府在公開場合多次指責中共、希望其能改變侵害知識產權的行為,創造公平和互惠的環境。外國公司尤其擔心中共繼續「習慣性」地強迫他們把核心技術轉讓給中國國內的競爭對手,才能換取進入中國市場的門票。
儘管中共官員稱「技術換市場」不是官方政策,但這種做法在中共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工業計劃中均有廣泛的、含蓄的表露,同樣的在中共頒佈的《網絡安全法》中,也要求企業跟中共當局共享關鍵技術,而這些機構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在進行秘密的知識產權盜竊。
英國《金融時報》亞洲區主編安德里尼(jamil anderlini)周三(4月25日)撰文,特朗普政府近期的行為精明地瞄準了中共的強制技術轉讓行為,以及看清中共試圖阻止那些它想稱霸全球的領域中、來自外國公司的競爭。
他認為,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略有兩方面做的非常正確。「特朗普是對的,他指出了中共沒有像西方那樣遵守同樣的貿易和投資規則;特朗普是對的,他指出西方過去試圖解決這種不平衡的做法並不奏效。」
中共對高科技產業的國家補貼行為是新焦點
外界認為,特朗普政府的301制裁方案是直接箝制「中國製造2025」計劃。今年2月劉鶴訪美試圖為中美貿易衝突「滅火」無果,特朗普政府就亮出了底牌:希望中共停止補貼「中國製造2025計劃」,該計劃包括機器人、航天、人工智能以及半導體等先進領域。
在未獲得中方認同後,特朗普政府才在3月底宣佈301制裁關稅清單,因此引發系列中美貿易衝突升級舉措。
美方的觀點簡單說就是希望公平和互惠。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在《金融時報》撰文說,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創新的國家,支持中國走創新的道路。
但這條路不能靠強迫美國公司交出專利技術以及盜竊美國知識產權來完成,他表示,美國歡迎正常的競爭,但反對國家資本「保護主義」,特別是來自高科技商品的「直接威脅」。
他說,中共2025年計劃推動的高科技發展將是「下一個挑戰領域」。「中共政府言行不一已很長時間,而且在採取高度保護主義行為上變得更加精明。」
簡而言之,中共要發展國內產業當然可以,但如果不遵循市場規則,採用國家資本注資的方式,最後又將此推向全球市場競爭,這對外國公司不光是不公平,更可能是災難。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扎里特(William Zarit)曾點評「中國製造2025」計劃說:「它對我們意味著是一個公司在跟一個國家競爭。」
以半導體行業來看,「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明確寫到,通過國家政策扶持,到2025年中國自產四分之三的工業機器人,以及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機晶片。
近期,中興因違反協議被美激活禁止令後,長期依賴美國晶片等供給鏈的中興面臨休克危機。此舉正加快中共在半導體領域的加速投資。路透社周四(26日)報道指,中共國家半導體基金將完成第二筆190億美元注資,希望擺脫國內產業嚴重缺「芯」的境地,但此舉或引發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轉至「晶片戰」。
外界認為,如果中共決議繼續維持對高科技行業的國家補貼行為,中美之間的貿易談判可能不會那麼容易。
市場准入領域 要求非歧視國民待遇
此外,中國的平均進口關稅約是美國和英國的兩倍。同時,它還往往出於明顯的政治原因,建立非關稅貿易壁壘,或排除某些特定行業或國家市場准入。
舉例說,在南韓2016年同意引入美國薩德導彈防禦系統後,中共視此舉是一種威脅,隨後抵制韓貨——南韓汽車、化妝品和流行音樂,甚至中國旅遊團一度被禁止到南韓旅遊,中國境內的數十家南韓超市因「消防安全違規」被迫關門。
在市場准入的投資限制領域,中共的傾向性已偏離正常範圍,無原則地倒向國內公司。某些時候,甚至直接向外國公司和監管機構發佈命令,並強制性執行、拒絕對命令做任何改動。
比如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和Instagram的服務在中國境內都被禁。安德里尼指,這是因為中共認為公開批評它的政治制度或領導人違反國家安全,他們認為這些公司不能保證在他們的平台上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同樣,也因為屏蔽了這些西方社交媒體公司,才促進了中國國內騰訊和阿里巴巴等本土科技巨頭的崛起。
同時,中共主導的對外投資隨著對外貿易順差的增長,出現了非常明顯的不平衡狀況,近期陸續成為西方社會關注的焦點。
以歐盟為例。2008年,中國對28個歐盟國家的直接投資僅為7億歐元,到2017年投資總額已高達300億歐元,比同期歐洲對中國直接投資的四倍還要多。
根據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的報告,從2000年到去年年底,中國在歐洲的累計投資額已經趕上歐洲在中國境內的外國直接投資總額。
國外研究公司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和柏林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上周發佈的一份報告指,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中資企業共有17次大規模併購歐洲公司。
「中國投資者享受歐洲的投資政策,這裏有世界最開放的投資制度之一,幾乎可以不受限制地進入所有行業」,報告說。「另一方面,中共持續戰略性地限制外國公司進入許多行業,而且對外國公司存在非常嚴重的非正式歧視。」
此外,報告還指出,中資企業在歐洲的海外併購四分之三都集中在中共的產業戰略政策範圍內,而且這種投資模式正在整個發達國家展開。
《金融時報》安德里尼表示,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代表大多數國家和在華外國公司的共識,只是他們一直不願意太大聲抱怨,因為害怕被中共逐出中國市場。「但情況已經開始變化。面對日益惡化的中國經商環境以及中國同行到海外日益激烈的競爭,許多大公司現在請求他們的政客對北京強硬。」
所以,中美貿易衝突正式談判的意義不侷限解決問題本身,更可能給其它國家帶來示範效應,可以對中共說「不」。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