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畫派從來沒有忘記他們大型濕壁畫的傳統,16世紀的威尼斯人開始用巨大的布面油畫來宣洩他們心中對藝術的無限激情。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Paolo Veronese(1528年~1588年4月19日)的這幅代表作《利未家的宴會》(Banquet in the house Levis) 描述了《聖經》中耶穌揭穿猶大偽善面目的「最後的晚餐」的情景。對於這個題材其他畫家都會用嚴謹的筆觸、悲憤的基調作畫,但是Paolo Veronese卻飾以大量恢宏的場景。全畫高約5米半,長度將近13米,氣勢輝煌雄大,這幅油畫和他的另一幅《加納(Ghana)的婚禮》號稱全世界面積最大的古典油畫。

表現出巨大景觀的作品往往都很吸引人。的確一個巨大的畫面是很有氣勢的。試將一幅70×100釐米的普通作品和一幅700×1,000釐米的巨作放在一起展出,如果技藝水平相當,題材類似,更多的人還是傾向於欣賞大的畫作。當然能畫好巨幅作品本身就體現藝術家的水平,因為要畫好大幅作品往往需要比畫小畫作掌握更多的宏觀技巧,繪製過程中對作者體力和腦力的消耗更大,對於大形體和大效果的把握則更需水平。

可是同時,也有人喜歡畫小幅作品。在很小的作品中表現極其精細的內容並運用類似微雕著色的技巧。其技藝之精令畫作成為極其精細的工藝品了。這些準確至極的作品耗費不多的資源卻叫人歎為觀止。荷蘭小畫派就是這個類型的代表。

荷蘭小畫派畫家Gerrit Dou於1660年到1665年之間所作的小型道德寓意畫《吹號人》(Trumpet-Player in front of a Banquet)。
荷蘭小畫派畫家Gerrit Dou於1660年到1665年之間所作的小型道德寓意畫《吹號人》(Trumpet-Player in front of a Banquet)。

荷蘭小畫派畫家Gerrit Dou(1613年~1675年)於1660年到1665年之間所作的小型道德寓意畫《吹號人》(Trumpet-Player in front of a Banquet)。油畫畫在木板上,只有38×29釐米的幅面,一本書的大小,但畫中的遠近人物、環境,甚至襯布的紋理都極其細膩地用畫筆表現出來了。在技法上堪稱精品中的精品。此作抨擊當時社會嚴重的吃喝風氣,以描繪吹號為象徵的手法隱喻了宗教中所說的「最後審判的號角已吹響」,呼籲人們重拾謙虛謹慎、遠離貪慾、敬天奉神的傳統美德。此作現藏於羅浮宮。

對於在博物館或畫廊裏走馬看花的人來說,較大型的展品或許特別令人歡迎。但是也未必。有時,一幅2米多高的畫不一定有一幅1米多高的受歡迎。因為這也取決於展出位置等其它因素。有時,對於特別大的作品,人們難以一次看完整幅畫面,也就出現常說的一眼看不全、看得累等情況。反之,一幅平均1、2米的作品,大小適中,人們可以一眼看全,容易理解畫面內容的重心。所以有許多人還是特別喜愛中型作品。

當然,從繪畫的角度來看,畫畫可不是比誰的畫布更大或更小,否則那就太好笑了。技藝高超的藝術家無論畫幅大小都能畫出傑作;技藝不夠的畫再大或再小也不能更改引人入勝。從繪畫的具體過程來看,中型的作品較易於展開各種技法,同時作品完成後在運輸、裝裱、收藏等方面也是比較便利的。

也有些分塊繪畫融會在一起烘托出一個整體的大效果,尤其是一些棚頂壁畫,如果每一塊都可單獨成畫,則應該給每一小塊的邊緣加上邊框裝飾,否則就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範圍的分塊作品,如天蓬、牆面上的繪畫等,要有整體感,並要有方、圓或弧形以規範每一部份的繪畫內容,這樣在整體可上形成一定的次序感,從而達到正和美的效果。

而那些組成大畫的每一小塊小畫,如果從美學上看不適合單獨擺放的,可以依照其內容予加以裝飾框。(註:嚴格區分於當代某些現代派畫家不顧繪畫死活強行切割畫面為追求某種現代意識的行為。)

一般情況下是不應該加框的,以免破壞整體效果的。然而,有時繪畫需要將一些畫面分離,使其擁有裝飾框也是一個方法,同時對繪畫也有好處。因為畢竟畫面是拼接起來的,其中就有在拼接中因時間久遠而出現的熱脹冷縮、或其它一些影響畫質的因素。

Paolo Veronese代表作《利未家的宴會》(Banquet in the house Levis) ,此畫描述了《聖經》中耶穌揭穿猶大偽善面目的「最後的晚餐」的情景。
Paolo Veronese代表作《利未家的宴會》(Banquet in the house Levis) ,此畫描述了《聖經》中耶穌揭穿猶大偽善面目的「最後的晚餐」的情景。

濕壁畫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乾得快,但乾後的顏色和濕潤時的色彩區別巨大,不利於藝術家校對色彩和銜接。因此畫濕壁畫每次只能一次性完成一小塊。Michelanglo (米高安哲羅)就是這樣,在4年間一塊一塊地拼出了這整個大型天頂畫。西斯汀禮拜堂拱頂的這一整幅濕壁畫展現了一位藝術家用個人之力所能創作的最宏大的裝飾畫。他將拱頂分隔開以分塊繪製技法組織畫面空間。畫中的廊柱其實是用筆畫上去以分隔空間的。事實上,在歲月的流逝中,每一塊局部都有不同的變色和其它一些改變,但得益於在繪製時的裝飾性塊面分割,每一塊局部的變色絲毫不會影響整個天頂畫。畫中300多個人物形像,代表著新柏拉圖理論及生命返回到神的主題,是裝飾性天頂濕壁畫的典範。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牽扯到了一個畫面肌理與材質整體性的問題。因為作畫畢竟不是做傢俬,對於材料本身而言有一個整體性的因素。當今有人在油畫上貼報紙,錯誤地將藝術的多樣表達性理解為對繪畫材料學的徹底廢棄,形成不倫不類的作品,這是很不合理的。所以一定要整體處理材料問題,不能搞得不三不四的,繪畫肌理與材質一定要保持統一。 ◇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