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戶外天寒地凍,很多女生喜歡上身穿著厚厚的羽絨服、戴上圍巾和帽子,而下身卻只穿一條牛仔褲或長襪配短裙,再配一雙靴子,顯得腿修長纖細,卻讓膝蓋暴露於寒風中。醫師指出,這樣的穿法非常傷身。

膝蓋的保暖,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膝關節的健康。因為膝蓋處的血管很少,血液供應也相對較少,受寒時血管一收縮,血液供應更不足,就會加速膝關節老化。元鐘哲痛症中醫院院長元鐘哲表示,如果女性在年輕時不注意膝蓋的保暖,等到四、五十歲,停經期後,渾身疼痛就找上門。

不僅僅是膝蓋,整個下肢的保暖都很關鍵。在中醫看來,下肢一冷,寒氣會順著腿內側的「足三陰經」向上身走,影響到女性的子宮。容易引起月經不調、痛經,甚至造成不孕症。

同時,不論男性還是女性,若下肢經常受寒,都會損傷身體的陽氣。元鐘哲指出:「夏天養陽,冬天保陽。」人的體溫是腎陽產生的,體溫流失,相對會造成腎的陽氣消耗,就容易致病、加快衰老。

有人說,「頭部」保暖最重要,頭暖了身體就暖。事實上,在防寒方面,對身體各個部位都不能「虧待」,如此才不易留下後遺症。

冬季保暖4訣竅

以下四個保暖訣竅,幫你度過一個暖洋洋的冬天:

1. 穿戴方法、衣物材質要選好

維持身體溫暖的重要原理,是「空氣隔層」和「濕度」。人體會自然發熱,而當身體和外界冷空氣之間形成隔層——「靜止空氣層」,就能夠防止體溫流失,從而起到保暖作用。同時,衣服的材質須能妥善處理濕氣,防止因身體流汗或空氣潮濕導致的濕冷。

穿多層衣服可以增加衣物之間的空氣層,達到保暖效果。通常,上身穿3~4層衣物最為適中。外層衣服除保暖外,還應具備防風、防濕的作用,內層貼身衣物要注重排濕和透氣舒適。中間層一般是在室內的主要穿著,如果室內溫度低(不供應暖氣的地區),可以穿得較厚;如果室內溫度高(供應暖氣的地區),可以穿得較薄,並多加一件保暖外套,如一件輕薄修身的羽絨衣,在戶外不會冷,進入室內就可脫去。

下身可以穿一件發熱褲,搭配防風厚牛仔褲或帶絨的緊身褲,再根據氣溫選擇中間層:如絨褲、毛棉褲等。

從衣服的材質上來講,羽絨、羊毛、羊絨因其獨特的纖維結構,容易留住空氣,形成隔寒層,且不易受濕氣影響,適合在冬季穿著;相對而言,棉質的衣服容易吸收水分,且受潮後纖維容易塌癟,失去保存空氣的孔隙,保暖性會降低。

手腳保暖也不能忽略,因為手和腳位於肢體末端,血液循環較差,容易發冷,因此不妨戴上擋風的手套,穿上厚襪子和厚底鞋。

2. 吃對了,身體自然暖

冬天不宜吃生冷的食物,體寒的人更應注意。除了少喝冷飲外,也要少吃寒性水果如西瓜、哈密瓜、柚子、梨。很多蔬菜生吃屬性偏寒涼,可以煮熟後食用。

做菜時,可加入薑、蒜、辣椒、八角、茴香、肉桂等溫熱的調味食材。多煲湯喝能暖身養生,並加入蔬菜以補充維生素和纖維質。

此時是吃糯米的好時候。《飲膳正要》書中云,春宜食麥、夏宜食綠豆、秋宜食麻、冬宜食黍。台北上海同德堂中醫師胡乃文解釋,黍就是比較黏的米,《本草綱目》云,黍吃多了會煩熱,叫人不要多吃。而冬季食用卻很相宜,有保暖的作用,而且冬天習俗要做年糕、麻糬等熱量高的食物準備過年。

華人喜歡在冬天進補,但有些人越補越「上火」,反而造成口乾舌燥、臉上冒痘、腸胃不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師藍士哲表示,冬季進補應根據個人的體質一般來說,冬令進補如麻油雞、當歸鴨、薑母鴨、羊肉爐等都是屬於「溫補」,因此「熱性」體質的人並不適合這種補法。

3. 運動、穴位按摩、泡腳,活血除寒氣

有些人天冷就不願外出運動,其實冬天到戶外健走、跑步,都是很好的增強體質和抗寒的方法。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讓身體變暖,也能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但要注意穿戴保暖,護好頭部和手腳,避免受風。

怕冷的人通過穴位按摩也可以幫助身體變暖。可按壓手部虎口處的合谷穴,腿部的足三里穴,前者能通經活絡,後者可以補氣養血;還有肚臍下方的關元穴和肚臍正後方的命門穴,都是保暖的重要穴位。

除了運動和穴位按摩外,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有利於活血養腎,還可以緩解一天的寒冷和疲勞。

4. 室內隔寒要做好

保持家裡溫度暖和舒適,才能讓自己休息得更好。可有些人家裡就算開了暖氣,也覺得冷,這可能由於窗戶有縫隙,冷風從窗縫透進來的緣故。最好的辦法是用密封膠條把窗戶的縫隙封住,隔開外面的冷氣和潮氣;再把窗簾換成厚重、擋風的垂地窗簾。這樣不僅能保持房間暖和,還能節約能源。

地板冰涼,也容易使人感覺冷。可以在地面鋪上厚毯,或在家裡穿上厚厚的羊毛襪、毛拖鞋,避免足部冰冷。

如果家中沒有暖氣供暖或供暖不足,可以使用電暖器。康奈爾大學下城醫院醫師黃彥鈜提醒,電暖器容易使室內空氣乾燥,不妨放置一個加濕器。適當的空氣濕度可以保護呼吸道、皮膚和黏膜不受傷害。◇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